王羲嘉
摘 要: 為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欣賞中,教師必須要先感動自己,讓自己進入音樂作品中,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進入音樂的世界。
關鍵詞: 音樂藝術 音樂欣賞 情感交流
音樂藝術作為人類社會的文明結晶,有著言語所不能比擬的力量,當言語不能表達某種情感時,音樂就能煥發出特有的感染力。通過音樂的熏陶,逐步接觸音樂世界,認識社會,了解各種人生,豐富情感世界,培養高尚情操,這是音樂老師致力于讓學生欣賞音樂的目的。對音樂欣賞,可以讓學生接觸古今中外各種風格、各種體裁的作品,從而開闊音樂視野,懂得一些基本的音樂知識,培養音樂修養,提高對音樂的鑒賞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音樂欣賞中呢?對此,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感動自己
音樂是心情的藝術,它訴諸人的聽覺,打動人的內心,使人獲得各種各樣美的感受。打動的前提是教師自身要了解和掌握一部作品,從點到面都要有細致了解。當我們對這些作品有了感觸,通過抑揚頓挫的語調,引人入勝的話語,豐富多彩的表情,生動活潑的肢體動作,等等,就能更好地帶領學生感受音樂作品魅力。
在教授肖邦的《波蘭舞曲》一課時,在備課過程中,我就對這首樂曲的背景和結構做了詳盡了解,對肖邦本人的經歷及其作品也都做了細致了解。對于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跡,要知道它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對于那些經典的作品,也要清楚它們誕生的背景,肖邦借著它們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等等。那么,在教授這一課時,就會不由自主地充滿感情,讓學生對這位鋼琴詩人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二、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生走進音樂殿堂的敲門磚,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動力源泉。只有當學生對欣賞有了興趣,對欣賞的作品有了好奇心,才能讓他們集中注意力,關注音樂作品。由于欣賞音樂是通過聽覺感受音樂的,因此只有讓他們多聽、認真聽,才能通過理解音樂形象漸漸走進樂曲的意境中。在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做些簡單的律動,啟發學生理解音樂,營造欣賞的氣氛。
同樣是欣賞肖邦的《波蘭舞曲》,這是一首六年級的欣賞曲。六年級學生相對于小學其他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在思想上已經很獨立了,對社會的認識和接觸也比其他年級的學生更豐富。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以周杰倫的專輯《十一月的肖邦》中的歌曲為導入,流行音樂對他們的吸引力還是相當大的。然后對學生提出問題:“他為什么會這么喜歡肖邦呢?”接著讓學生一起觀看肖邦的傳記電影《一曲難忘》中的經典片段,讓他們不僅從電影中了解肖邦的生平,而且讓他們聽到許多由肖邦創作并演奏的鋼琴曲。同時,讓學生感受到“鋼琴詩人”肖邦對自己的祖國濃烈的熱愛之情。以此作為學生的情感鋪墊,讓他們自然而然地過渡到《波蘭舞曲》的欣賞中。
三、靜心聆聽
欣賞以“聽”為主,這種“聽”不是毫無目的的聽,而是帶著問題,讓學生的思維情感都參與到音樂中的聽。這種“聽”也不只是學生聽,教師也應該參與其中。我們要以共同學習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共同參與能讓學生認為老師與他們有情感上的共鳴。在欣賞過程中,我們不要用過多講解干擾學生聆聽,也不要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學生的理解。
“聽”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不要單純地重復地聽。要細聽,多想,逐步提高聆聽的要求,每次的聆聽目的都要非常明確,聆聽的難度逐步提升,幫助學生在聆聽中進步。
聽是一切音樂活動賴以進行的基礎,在平時教學中,學生一般都不容易靜下心來細細地聽。對此,我通常會讓學生把眼睛閉起來,這樣能相對集中注意力,突出聽覺,讓欣賞的課堂保持一個比較安靜的環境。
我在教授欣賞《彩云追月》一課時,首先進行的是整體欣賞,感知樂曲特點,讓學生對樂曲的情感基調心中有數,接下來是深入、細致的欣賞。對第一樂段的欣賞,我要求學生聽辨這首樂曲的主要演奏樂器,通過這一問題,讓學生了解其中的兩種民族樂器。然后哼唱這一樂段的主題旋律,讓學生體會作曲者對故鄉淡淡的思念。對第二樂段的欣賞,同樣是帶著問題的欣賞“這一樂段的旋律有什么規律?”,從而引出這一樂段中引用的重復手法,讓學生由這種手法的表現體會到作曲者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更加強烈了。對第三樂段的欣賞,仍然是先對學生提出問題:“這一樂段的主奏樂器是用怎樣的演奏形式表現的?”由這一問題的提出,讓學生認識對答式的表現手法,并通過打擊樂器的模仿,有更切身的體會。最后是對樂曲的完整欣賞,鞏固所學知識,提高欣賞能力。
整個欣賞的過程從整體、到分段、再到整體,這樣的過程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這樣的教學過程成為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得以提升,對學習的參與性得到加強。
四、理解作品
音樂具有不確定性,同樣的一首樂曲,不同的人就有不同感受。就像“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這與人的性格、思想等都有關聯。同一首樂曲,有人說表現的是明月,有人說是森林,有人說是夕陽,有人說是溪流,這些都不能說錯。音樂是以感受而言的,并不是像數學題那樣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我們讓學生欣賞的主要目的,并不只是為了告訴他們這首作品是幾拍子的,是什么表現形式的,而更多的是讓學生從中感受和理解更多更豐富的音樂世界。
如在欣賞格里格的《晨曲》時,我并沒有把樂曲的名字告訴學生,而是在一遍完整的欣賞后問學生:“隨著樂曲旋律的展現,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的學生說是草長鶯飛、鳥語花香的春天,有的學生說是寧靜的夜晚,皓月當空……雖然與格里格的心情相去甚遠,但并不能說他們是錯的,這是他們自己的感受。每個人的情感世界、感性理解都是不同的,從中體驗到不同于作曲者的情感也無可厚非,誰對誰錯都不能一概而論。
總之,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我們應當以學生為主體,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培養學生理解音樂作品內涵。引導學生去聽、去理解、去想象,讓他們主動參與到音樂的活動中,讓教師與學生間的情感交流更融洽,讓學生的情感世界更加豐富多彩,讓他們善于發現美、欣賞美,從音樂中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讓學生以欣賞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