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靜嫻
摘 要: 學習對象永遠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焦點”。“教”必須有學生的有效“學”的組織和實施,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凸顯主體特性,促進學生主體進步提高。作者結合數列章節教學活動,對如何運用學生主體特性作了闡述。
關鍵詞: 數列章節 主體特性 教學運用
教育實踐學認為,學習對象永遠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焦點”。“教”必須有學生的有效“學”組織和實施,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凸顯主體特性,促進學生主體進步提高。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中心”,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是教師必須遵循和貫徹的基本要求。高中階段,其教學過程更多的“留置”給學習對象,其探析活動更多的“交付”給了學習對象。這就為高中生主體特性的有效展現和培養提供了豐富“空間”,拓展了廣闊“土壤”。實踐證明,學習對象只有“身”與“心”主動融入其中,充分利用自身的主體特性,發揮自身的主體能動作用,才能主動探索數學知識,深入探析數學問題案例,深刻反思學習求知,實現教與學持續發展的效果。我現結合數列章節教學活動,對如何運用學生主體特性進行闡述。
一、讓探知數列章節知識時機“交給”學生
學習對象的“核心”特征展現,其著力點和落腳點應在于把學生變為課堂整體活動進程的“主角”,獲取豐富充盈的自主認知時機,能動探知時機,使學習對象發自內心、外化于行地進行自主學習探知實踐。高中學生群體只有自主參與數學教材知識的探求活動,才能將外在的教材知識內化為自身的數學經驗。數列章節是高中數學體系架構分支之一,在數列癥結的具體教學實踐中,需要師與生的共同互動,深入協作。這就需要高中數學教師改變傳統教師講授的單一教學模式,利用高中生對新知內容的認知探索欲望,通過情境創設、交流談話、循序引導等手段,組織高中生開展探知數列章節知識點活動,在“導”和“引”的進程中深刻認知和掌握新知內涵。
如“等差數列及其通項公式”一節知識點教學中,教師采用情境教學法,營造了“我國銀行存款利率”的教學氛圍,為引導學生能動探知知識點做好情感“鋪墊”。在知識點講授進程中,教師先向學生提出“①0,5,10,15,20,25,…;②18,15.5,13,10.5,8,5.5;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三組數字,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所展示的三組數字具有什么特點?請給出等差數列的一般定義。學生分組討論,展示自己的觀點,教師對學生的分析給予肯定。最后,教師引導歸納出等差數列的定義,并引導學生從數學符號角度理解等差數列的定義。
在上述交流式的互動教學活動中,教師以教導學,通過“引導”、“指點”方式,為高中生自主探知知識點提供良好的氛圍和充足的時間,拓展高中生對新知認知掌握的深度。
二、讓探析數列問題案例機會“留給”學生
以往數學案例課堂教學,部分教師仍然采用“教師講、學生練”的固定形式,高中生群體被動灌輸“間接經驗”,通過反復練習的題海戰術,以此鞏固解答分析數學問題的方法技能和數學素養,高中生在此過程中成了被動接受的“工具”。直接經驗相對于間接經驗,更能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跡。教學實踐證明,數學問題案例教學的“宗旨”在于“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在深入探究和研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策略等過程中,提高解題技能,增長學習才干。這就要求高中數學教師案例講解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探析能動情感,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分析問題的案例,深入找尋和探求解決問題有效手段和路數,并且充分發揮教師具有的指點引導顯著功能,讓學生在親身探究、深入探析的實踐進程中獲得解析案例的方法精髓,實現數學學習技能素養的顯著提升。
如在“在一個等比數列{an}中,如果現在這個數列的前n項和為是Sn,當S3=3a時,試求出這個等比數列公比q的數值是多少?”案例教學中,教師圍繞該問題解決思路的確定,發揮高中生能動探究的內在情感,將解題思路探尋活動留給學生主體完成,高中生探知問題條件及要求認識到:“該問題是關于用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方面的問題”,針對問題條件與要求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在于:“正確運用等比數列的性質”,從而得到其解題思路和推導過程。教師此時針對高中生確定的解題思路,進行實時的指點和講解,向學生明確指出:“在解析本案例過程中,要防止兩種錯誤的發生,一種是套用公式前沒有對q的情況進行討論,另一種是利用前n項和公式求出q的值后,沒有舍去等于1的情況。”讓學生進一步明晰解決該類型問題的基本路數,有效增強高中生主動探析問題的信心。
三、讓評述數列學習活動成效“賦予”學生
對學習對象的學習活動表現及學習效能進行評判和指點,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教學活動的重要任務。高中生經過階段性的歷練和培養,自我反思能力、自我剖析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提高和進步,其內心也產生主動反思和評價的內在欲望。在教學活動中,很多高中生將評判教與學的活動,作為展示自身主體特性、展現自我個人風采的重要途徑。筆者認為,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利用高中生積極反思、主動評析的主體特性,善于“放手”讓學生對他人或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他評”和“自評”,展示自身積極優秀的一面,暴露自身易錯消極的一面,既認識不足又有效整改,實現學生在深刻評述中顯著進步。
如“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一節課教學中,教師針對高中生解析問題案例中經常出現的“利用數列前n項和Sn,求通項an時,經常會忽略條件n≥2”的不足,沒有直接指出和強行灌輸。而是借助評價這一手段,通過設置“已知有一個數列{an},如果現在a1=1,Sn的求值公式為n2-2n+1,試求出an的值”案例,在高中生解析案例的基礎上,組織開展學生點評辨析活動,讓學生做“評委”,當“裁判”,展示自己對該案例的解題見解和對他人解析過程的觀點,在評述指點他人解析問題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反思能力的顯著提升。
總之,學習對象是課堂教學“重心”,教者的“教”必須圍繞學習對象這一中心實施各種有效的教學方式,需要充分運用學習對象特性實施深入有效的互動活動。學生只有在主體能動特性充分展現和運用的前提下,才能實現教與學之間的完美融合,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