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峰
摘 要: 遷移是學習一種普遍現象。根據遷移的作用,幾乎所有習得經驗都可以各種復雜方式相互聯系起來。個體習得經驗后,在適當條件下可以應用習得的經驗解決某種問題;新習得的經驗有時可以改變原有經驗結構;不同經驗之間重新組合,可以形成新的經驗結構。諸如此類的經驗之間的相互影響都可以視為學習遷移現象。體育各項運動中都存在不同類型的學習遷移,但它看不到、摸不著,低段小學生不能理解它潛在的意思。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練習手段的教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識、熟悉、掌握都會通過技能現象展現出來,學生在合作練習中逐漸使遷移變得更直觀化。
關鍵詞: 低段體育課堂 學習遷移現象 思考
平時體育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學生學會某種動作或技術以后,再來學習新的動作或技術,前后不同的學習項目組合搭配,學習效果并不相同;有時進行兩種技能或者兩種素質訓練,不同訓練組合效果也不相同。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常常與能否正確運用遷移規律有關。小學低段教學以游戲形式為練習手段,學生特別天真可愛,而且富有想象力,練習過程中學習遷移的個別現象就出現了。
案例一:一節游戲課上我和學生一起完成“喊數抱團”的游戲,我和小朋友講了游戲方法,我們以排球場的邊線為游戲場地,學生繞場地逆時針慢跑,在慢跑過程中老師會突然間喊一個數,如“3”、“5”、“6”……當學生聽到數字如“3”的時候,臨近的三個同學趕緊抱成一團,最后失敗的小組要集體表演一個小節目。一年級入學第一學期對場上的方位、移動、數字都不是很敏感,慢跑也是我帶領著才跑起來的,更麻煩的是我喊了數字之后居然沒有人停下來抱團,這是我沒有想到的結果。我忍住沒有發火,很快想了想原因,后來讓他們原地站著不動再完成一次,結果很輕松就成功了,學生特別高興,接下來在慢走和慢跑練習中學生都能輕松面對了。
教師備課時要分析教材中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材的排列順序上遵循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從已知到未知的原則,把容易發生技能遷移的兩種教材盡量前后合理地銜接起來,再搭配一些專項性輔助練習內容,使學生學會前一個動作后能輕松學會下一個動作技術。
案例二:一節呼啦圈課上,課的開始部分我找幾名同學“表演”自己想象得到的游戲方法,有三個同學興奮地展現了一通,剩下兩個同學站在一邊不敢上來,他們說想不出來了。課中我讓同學們用呼啦圈做游戲,出乎我意料的是同學沒有刻板地模仿先前表演的同學,而是想出各種有趣的玩法:用手、腰,還可以用腳、脖子,最后游戲環節還有一組同學將各自呼啦圈套住自己并相互圍成圈,中間站一人,做“時鐘轉啊轉”、“打地鼠”等游戲,這樣一來,不管能力好壞,每個同學都找到自己的方法,不用為了害怕自己不會而不敢展示給同伴看,看得出來她們對自己很滿意。
體育教學中,學習者對所學運動技術興趣高,注意力集中,充滿自信,那么便會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觀察思考老師所講和演示的動作技術,有意識地將新學技術與已有知識進行“相似性”分析比較,這樣有利于學習者遷移效應的產生。
愉快的運動氛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體育活動中,教師要多用熱情、親切的話語創造運動環境,并且與他們建立親密感情。體育活動中,當自己感到被他人接受時,自信心和自尊心會得到很大提高。組織活動時,適當地讓學生選擇自己的伙伴、玩法,有利于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的難易,通常比較弱一點的學生會在一組選擇比較容易就能完成的動作,而不會產生差距感,則學生能在輕松的氣氛下學會技巧。
案例三:在上一年級的跳繩課上(第一次授課),我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練習跳繩,我在操場上巡視與指導,身邊跑過來一個學生,手指著幾個學生說:“老師老師,他們沒有聽你的話,他們在玩其他游戲。”順著這個學生指的方向,我大吃一驚,他們用五顏六色的跳繩搭起了一座座“橋”,橋與橋之間還有幾個小朋友用雙腳跳的方式跨越這些小橋,他們玩得不亦樂乎,自己與同伴之間共建一座“橋”。這樣的課堂在我看來是很和諧的,同學之間相互合作,增強了趣味性,體現了觸類旁通。抓住這個“時機”,我讓學生練習“雙腳跳”,跳過一座座橋,就算跳繩的輔助練習,雙腳跳過跳繩。這樣一來,不管是搭橋的還是跳過小橋的同學都學得很認真,我給這個游戲取了個名字叫“彩虹橋”。所以這座美麗的“彩虹橋”不僅讓學生很快掌握了“雙腳跳過跳繩”的方法,更給課堂帶來了更多歡樂。真正體現了新課標“學中樂、樂中學”的要求,還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從教者角度看,我一開始就讓他們練習跳繩,大多數學生其實不能完成。彩虹橋是一個循序漸進進行跳繩練習的遷移過渡。他們的方法得到老師和同伴的認可之后,則更自信地跳過跳繩,同時看見發明的學生的臉上洋溢著自信的微笑。所以組織和安排體育活動時,除了老師必要的示范外,我們要多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創造性地進行思考和探索。經常為學生創造讓他們獨立完成任務的機會,啟發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發現和掌握多種玩法。
從學習者角度看,遷移是習得經驗得以概括化、系統化的有效途徑,是能力與品德形成的關鍵環節。學習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將知識經驗儲存于頭腦中,而是應用于各種不同實際情境中,解決現實中的各種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通過廣泛遷移,一方面解決當前任務或問題,另一方面使原有經驗得以改造,更為概括化、系統化,心理結構更為完善、充實,從而廣泛、有效地調節個體的活動。
綜上所述,學習遷移不但能使學生學習時聞一知十、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一通百通,而且使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產生無窮樂趣甚至有所創新。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對各種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幫助學生掌握認識問題之間的關系,尋找新舊知識或課題的共同特點,歸納知識經驗的原理、法則、定理和規律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分析問題和概括問題的能力,必須學習方法,以促進更有效的遷移。
參考文獻:
[1]淺談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自信心的培養.中國學校體育,2003(6).
[2]尹沖淋.談體育活動中的兩極分化現象.科教文匯(下旬刊),2008(05).
[3]霍小梅.要重視小學體育基本知識理論的教學[J].體育科技,1987(05):17-18.
[4]鄭荔英.遷移規律在體育課教學中的運用.福建基礎教育研究.
[5]黃乃青.在教學中如何進行遷移教學.南寧教育,2008(1).
[6]教育心理學(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