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楠
摘 要: 音樂新課程改革給單調、枯燥的傳統音樂教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使音樂教育煥發出了無限生機。在新課改過程中,教師積極參與、認真探索,總結出了許多很好的教學經驗。但某些教師,由于對課改的新理念缺乏深入了解,對新的教學方式沒有很好的把握,丟棄了傳統的有益的東西,盲目追求“時髦”,致使音樂課堂教學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陷入誤區。
關鍵詞: 音樂教學 課程改革 教學策略
一、忽視主導作用
現象(1):聆聽《四渡赤水出奇兵》與鋼琴協奏曲《黃河》第四樂章《保衛黃河》時,教師沒有引導,只是讓學生反復聆聽,讓他們“自由聽賞”。
分析:與傳統教育只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相比較,新課程十分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發揮主體作用并非不要主導。離開主體只談主導是“填鴨式”。而拋開主導,僅談主體則是放任自流。本例中,教師可于聆聽前適當設疑,聆聽后,組織學生圍繞設置的疑問進行討論,加深學生的理解。
現象(2):教學《非洲的靈感》時,由于文化習慣等不同,大部分學生不喜歡。教師應學生的要求把這一單元整個“刪除”,改唱《小蘋果》等流行歌曲。
分析: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的結晶。發揮音樂的文化傳承功能和教育功能是每個音樂老師的職責。學生通過學習世界各民族的音樂文化,將會拓寬審美視野,認識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熱愛。本例中這位音樂教師的做法是嚴重失職,他使學生喪失了感受非洲音樂、了解非洲文化的一次良好機會。
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音樂課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本例中,教師可充分利用音像資料及優美的示范演唱、律動練習等激發學生的興趣。對于確實不感興趣的學生,要引導他們具體說出不喜歡的原因。在闡述這個原因時,他們已經對作品的表現手法、風格特征等有了一定的思考和了解。
流行音樂因其貼近生活、凸顯時尚;宣泄自我、充滿了親和力與人情味,很受青少年的喜愛。對于學生學習流行音樂,教師要引導他們學會比較、鑒別,選擇內容適當、藝術價值較高的作品,逐步提高審美判斷力,提高音樂文化素質,不能沒有選擇地吸收。
二、忽視知識技能
現象(3):教學《渴望春天》一課時,教師創設了非常貼切的情境,設計了豐富的合作、表演、創造等環節。一節課熱熱鬧鬧,同學們興高采烈。但到下課時,沒有幾個同學能唱準第三句的變化音和唱好第四句的前倚音。演唱的聲音和換氣的方法也沒有掌握好,更不用說二聲部的合唱。
分析:知識與技能是音樂新課程三維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在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同時,同樣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本例中教師應設計好重難點突破這一環節,把知識與技能的訓練融入所有教學活動中,并貫穿始終。
三、盲目合作探究
現象(4)聽賞完《婚禮進行曲》與《葬禮進行曲》后,教師讓學生分組討論二者在音樂體裁、節拍、速度、力度基本情緒、應用場合等方面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時間已過去許久,學生們已得出了答案,但老師并沒有讓學生終止討論。
現象(5):在聽賞完《春天來了》后,教師讓學生分組討論,自選一種方式表現春天。同學們才剛剛開始,因為已經接近下課時間,教師匆匆中止了討論,并讓學生上臺表演,結果各組學生都不知所措。
分析:合作探究是新課程所提倡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但實際上有不少教師應用了形式主義的做法,以為“合坐”就是“合作”。
現象(4)中,無需用太多時間討論甚至無需討論的問題都給予了較多的時間,造成教學效率低下?,F象(5)中,教師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討論沒有時間保證,還未進行到合作的狀態就在教師的要求下草草收場,其效果可想而知。究其原因,就是教師對合作探究真正的目的、時機和過程沒有進行認真探索。
四、學科綜合過度
現象(6):教學《長江之歌》時,為了讓學生對作品有更深的理解,教師詳細介紹了長江從源頭流入??谒浭》莸娘L土人情、地質氣候特征等,并就長江在水資源、氣候、生態保護、航運等方面對我國的重大影響進行了闡述。一節課上完,許多學生對音樂老師說:“您太厲害了,比我們地理老師講得好?!?/p>
分析:音樂課堂所有教學活動必須始終圍繞著感受、體驗、理解、表現音樂進行。音樂與其他學科的綜合是為了更好地感受理解音樂,教學時,必須分清主次,以音樂為主體。任何脫離音樂或者比重“超標”的綜合都失去了音樂審美的含義。
五、過于依賴多媒體
現象(7):在許多條件較落后的學校,音樂教師表示沒有多媒體,新課程改革無法實施。而在條件好的學校,音樂課里很難聽到教師的范唱范奏,多媒體教學設備已經代替音樂教師完成這一項工作,教師上課做得最多的事就是點擊鼠標。
分析:音樂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是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信息與網絡時代,多媒體成為音樂教學新的有效資源。合理借助多媒體,的確是實施音樂新課程的一種手段,但絕非是唯一的手段。沒有多媒體,音樂教學資源仍然非常豐富。關鍵是教師必須改變思維,提高認識。如能因地制宜、潛心挖掘,則無論在什么地方,肯定能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成功的課改之路。
教師現場優美的范唱范奏對學生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優美的范唱范奏正是專業音樂教師區別于其他學科教師之所在。音樂新課程改革并非把教師的主導活動改成單一的點擊鼠標;若是那樣的話,則任何人都能將音樂教師取而代之。音樂教師只有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同時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喜愛、理解音樂,音樂新課程改革才能可能成功。
六、教學評價偏頗
現象(8):一位同學在臺上大聲唱著《搖籃曲》,演唱出現了許多節奏錯誤。唱完后,教師說:“你真棒!”
分析: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同時還指出,評價是為了促進被評價者的發展。一味批評并不可取,一味表揚同樣弊大于利。對學生而言,過多的表揚導致上癮,迷戀表揚也會讓學生習以為常,無動于衷,起不到鼓勵的作用。至于本例中,教師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連錯誤也不給及時指出、糾正。這實際上是傳達了一種錯誤的信息,給學生的認知造成了混亂,極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理應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明確的是非和如實的評價。
任何事物的發展、成熟都需要一個過程,音樂新課程改革也不例外。只要每一個音樂教師在課改實踐中,處理好發展與繼承的關系,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跟從;多一些踏踏實實的教學作風,少一些形式主義的花架子,音樂課堂教學就能遠離嘩眾取寵的“新潮”,遠離“時髦”的誤區,變得更加扎實、樸實、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