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蕾
摘 要: 本文主要講述通過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在加強朗讀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信、勇敢的心理素質,也使學生的理解能力、語感能力獲得提高,更好地完成語文課堂教學任務。
關鍵詞: 朗讀 朗讀能力 培養方式
人們稱上學為讀書,可是許多學生和教師都不重視讀書,這也許與語文的考試有關:語文考試是一卷定音,根本不把朗讀作為語文的一項教學成績,導致課堂教學重書面輕口頭,重閱讀理解輕吟詠朗誦,即使有朗讀,也重齊讀輕獨個讀,重完成“讀”輕“讀法”指導。目前盛行的“做題式”語文教學,幾乎泯滅了富有人情味的朗讀。
一、重視朗讀,朗讀是一種重要的語文綜合能力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看重朗讀。中國古代教育強調“熟讀精思”,要求學童讀書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要讀得字字響亮,讀得準確、熟練。蒙學讀書,以學童自讀為主,使他們在反復閱讀吟詠中逐漸領悟書理。誦讀是將語言的學習、語感的培養、情感的熏陶三者有機結合的紐帶,所以培養學生的朗讀顯得尤為重要。一個人的朗讀能從某些方面體現他的語文綜合能力。
1.朗讀首先表現在心理素質上。有些學生不論回答問題還是朗讀課文,都有種畏懼感,站起來讀或說,面紅耳赤身發顫,聲音常在喉嚨轉;如果讓他上臺,那么可能手腳無措眼望天,聲音斷續不著邊……只有學生具備膽量、自信等,才將具有讀好一篇詩文的條件。
2.朗讀體現一個人的理解能力。沒有對語句的理解絕對讀不出感情。讀詩文,哪些詞該讀重音,句子之間和句子內部該怎么停頓,體現讀者對詩文的理解水平,朗讀時節奏快慢的把握,語調升降的調控,語氣輕重的變換,更體現讀者對詩文的深入理解;若配以體態語言,發揮自己的想象,藝術性地再現詩文,就能最高層次地理解。
3.朗讀還體現一個人的語感能力。語感是在豐富的語言積累和對詩文理解的基礎上產生的。既然是能力,就必定有差異,語感強的人對語言信息能迅速、準確地做出反應,一朗讀就入情入境,再現作品的意蘊,傳達作者的心聲;語感差的人視語言信息為一個個字詞,這種人的朗讀一般就是念字,別說要求他們表情達意,能念通順,不念白字就不錯。
二、培養朗讀,朗讀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1.給時間。學生的朗讀能力差,與當今以講析為主的課堂教學不無關系,要讓學生具備良好的朗讀能力,課堂上必須少析多讀。語文教學應減少碎尸萬段、肢解文本的分析講解,呼喚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讓學生體驗語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的“必修課程”中說:“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朗誦文學作品,能準確把握作品內容,傳達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感情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學生沒有讀熟的東西,教師的講解再好,也難以化為學生的東西。學生通過吟詠誦讀感受作者的選詞造句之妙,體味作者煉意達情之純,并力爭在反復誦讀中走近作者心靈,與作者對話交流。只要朗讀到位,老師就不會講得累。
2.給機會。很多朗讀不過關的學生,不是因為天資不夠,而是因為平常缺少鍛煉的機會,因此,要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必須平等地給予學生朗讀的機會。一般只抽舉手者答問題或朗讀,似乎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久而久之,得到鍛煉的人只有少數。朗讀詩文,筆者常按座次或學號順序,一人一節(或一段),幾課下來,每人至少在全班師生面前讀過一次,一學期每人不少于五次讀的機會。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又了解了學生的個別差異,還發現了他們在識字、把握情感等方面的問題,便于及時糾正和指導。
3.給方法。為迅速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應該范讀或教讀、領讀,在讀的實踐中教授方法。
(1)示范法:通過教師的范讀,促使學生模仿朗讀,這是對低年級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一種有效方法,但要注意學生的模仿朗讀,也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不要機械模仿。
(2)講授法:以分析為先導,教師或學生先講高低快慢、斷連疏密的朗讀技巧,學生動筆作適當的記號,再練讀,指導讀。
(3)比較法:借助教師或學生不同的朗讀方式進行比較,讓學生從中領悟正確與謬誤。通過朗讀比較,進行情感和語調的對比,辨析細微差異,提高學生的朗讀技巧。常用的師生朗讀方式可以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有選擇地運用。如領讀、分合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齊讀、自由讀等。
(4)情境法:為朗讀創設情境,結合恰當的導語,渲染合適的氣氛,使學生耳濡目染,自然入境。如用表演或多媒體等形式,對一些情節曲折生動、形象鮮明的課文進行編制表演或制成課件,借助手勢、表情、動作、道具等,將靜態文字轉化為動態的畫面,誘發學生讀出真情實感。
(5)欣賞法:組織學生聆聽優秀的朗讀錄音,使他們感受朗讀中鮮明的節奏,抑揚的語調,以及語言的氣韻和美感,以此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聽好的朗誦是一種享受,能讀出讓人感到享受的聲音是一種藝術創造。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朗讀的能力,課文不是無情之物,課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強烈、愈真摯。要有效領會課文的思想情感內涵,僅僅依靠他人講解、分析、說明是不行的,必須借助朗讀體味、揣摩其內在意蘊,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達到先聲奪人、以情感人的效果。朗讀過程實際上是學生進行再創造的過程,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實現這種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