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英杰
摘 要: 初中數學教學要實現以人為本,教師應正確發揮作用,成為學生學習情境的創造者、組織者和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引導者。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和發展,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參與,可從以下方面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有動力;利用“激勵”,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展學生學習能力,讓學生有創見。
關鍵詞: 初中數學 學習主動性 培養方法
當今的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它主張以學生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順應學生的稟賦,挖掘學生的潛能,完整而全面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初中數學教學要實現以人為本,應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加強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參與。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有動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各種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產生的,對于中學生來說,興趣支配行動。只有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他們才能積極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并以最有效的方法獲得這些知識。
數學教學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一旦學生對數學的知識產生了興趣,就不會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因此,要讓學生愉快有效地學習數學,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有動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習興趣的方法有很多,在新課導入時,精心設計問題情境顯得非常有必要。有效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苦學”為“樂學”,變“學會”為“會學”。
如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時,介紹阿基米德稱王冠的故事,并告訴學生阿基米德運用浮力原理巧妙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組,準確無誤,完美無損地稱出了王冠的含金量,學生為這個新奇有趣的故事所吸引,急切地想知道方程組是如何列出的。
又如學習有理數乘方運算時,提出這樣的問題:一張報紙厚度0.1毫米,對折30次后,請估計一下它的高度。問題提出來后,學生七嘴八舌猜了很多情況,大多數同學會認為差不多十幾米厚吧。教師給出的計算結果卻讓學生大吃一驚,是105米,就是10萬米,比十個珠穆朗瑪峰加起來還高,學生覺得不可思議,在百思不解時,教師指出奧妙所在,從而引入課題。
二、利用“激勵”,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1.語言激勵
教師在教學中,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成果,這樣會給學生的心理帶來不安全感和怕受批評的緊張情緒,容易抑制學生的思維。任何時候,教師都應及時鼓勵學生:“你真了不起”,“你真不簡單”。學生做得不夠好時,還可以說:“你做到這一步確實不容易,你已經努力了。”自信心是創造力的要素之一,數學教師這種激勵性語言無疑會增強學生的信心,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2.期望激勵
每個學生都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他們都渴望得到別人的注意。皮格馬利翁效應證明:如果教師準確地把握每位學生的認知特征和人格特征,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那么,這種期望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激發學生內在的潛能,并轉化為積極實踐的動力。
3.目標激勵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大到人生理想的追求,小到某一具體行為的實現。在學習上也是一樣,目標一經確定,學生往往就會把它作為行為方向和行為尺度的船,有著積極的導向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因人而異,為每個學生制定適合其發展的目標,用目標激勵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把握好“激勵”的尺度
一定時間內激勵的次數要合適。太少,對學生情感觸動輕微,起不到激勵的作用;太多,容易使學生不以為然,默然視之。對于學習主動性、積極性高的學生,激勵的次數要吝嗇,只有在其取得較成功時才給予充分肯定,使其感受到獲取激勵性評價的不易,從而更努力投入。而對那些平日學習較懶惰,少有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的學生,給予激勵的次數可以多些,此時老師千萬不要吝嗇“激勵”。
三、發展學生學習能力,讓學生有創見
首先,逐步培養學生敢于并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老師要深入分析和把握知識間的聯系,從學生實際出發,依據數學思維的規律,提出恰當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啟迪和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同時采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分析、猜想、歸納、推理、聯想等數學思維方法,主動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其次,引導學生廣開思路,大膽猜想,勤反思,積極探索。一個人的創造力的大小,往往與他的思路是否寬闊、靈活,是否富有聯想等密切相關。教師要精選一些典型問題啟發、引導學生采用聯想、試探、猜想等種種方法,打破常規,大膽探索,得出結論后,再回頭反思,從反思中檢驗了解學習過程中的成功與不足。
最后,在學完每一單元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總結,使學生牢固系統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達到對數學知識、思想、方法的融會貫通,從而培養學生獨立進行分析、歸納、總結、概括的習慣和能力,這對他們創造性的學習和今后開拓性的工作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總之,要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數學,教師必須轉變角色,改變教師單方面控制課堂的局面。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情境的創造力者、組織者和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引導者,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