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珍
摘 要: 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如何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這就需要老師組織他們進行探究式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講,在新課程教學中進行科學探究,是基礎教學上前所未有的、脫胎換骨的改革,也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特征。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有效進行探究式教學?本文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 化學教學 探究性學習 學習方法
在傳統教學中,老師講解得確實不少,但能轉變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的卻并不多,甚至不少學生聽得心煩,夸張點講,因為老師講解過多,學習者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常常與老師的講解不成比例,因為知識是由學習者自我構建形成的。因此,在新課程教學中,老師不能再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而應該組織他們采取各種形式的自主學習,尤其要重視探究式學習活動的開展。探究式學習,是以問題為導向,通過科學實驗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是學生親身經歷的研究過程,能有效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學生在科學問題的探究中,學會信息的收集與處理,這是自我構建知識的過程,比老師采用灌輸式的方式掌握得更加牢靠。那么,在初中化學新課程教學中,如何有效進行探究式教學呢?如何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活動呢?筆者在此談談體會。
一、明確探索教學的意義
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新課程教學的根本目的,這就需要老師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尤其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采用符合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新模式。在以往教學中,由老師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沒有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很難調動學習積極性,不利于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顯然,他們的知識是多了,但能力沒有得到提高,學生的發展很不全面。而且,學生在學校里所學習到的知識不能滿足他們未來的需要,要想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只有強化自主學習能力,發現問題,探究問題。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鍛煉才能培養,靠老師的講解是很難形成的。一個沒有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學生走上社會后,如何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呢?更不要說獨立完成一個探究任務。只有在日常教學中,經常性地對科學問題進行探究,他們走向社會以后才有對未知的思考能力,才會知道怎么收集信息,怎么與他人合作,才能真正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二、探究性學習的實施
1.重視情境問題的創設。探究性學習側重于學生對知識的發現與探索,這就需要將學生置身于隱含問題的情境中,而且,只有當學生面對真實的問題情境,才能喚醒對問題的發現興趣與意識,所以,開展探究式教學,需要重視情境的創設,將需要探索的問題巧妙地隱含在情境里,然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調動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化學教學中情境創設的手段是多樣的,可以用實驗,也可以用多媒體,甚至可以采用講故事的方式,只要有利于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就可以。比如,在進行CO與NaOH反應的教學時,可以做這樣的小實驗創設情境:向原先充滿CO氣體的礦泉水瓶里傾倒NaOH溶液,并立即擰緊礦泉水瓶蓋,一會兒,學生看到這個礦泉水瓶向內癟了,而且扭曲得很厲害。不少學生驚訝地發出“哇”的噓嘆聲,探究其中奧秘的興趣油然而生。又如在進行水是寶貴的資源的教學中,老師在進行教學導入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當地的被污染的水源,從而促使學生思考減少水污染的措施,這有利于將化學的學習與生活聯系起來。
2.探究性學習需要重視課堂。課堂無疑是教學的主戰場,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無疑需要重視課堂。在實際教學中,部分老師擔心教學進度問題,課堂上自己講解,課后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這是本末倒置的措施。教學的主要場所是課堂,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應該是課堂,課堂上不采用探究式教學,學生怎么會科學探究呢?即使要求學生課后探究,他們也沒有能力探究,最多是應付而已。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老師必須樹立新的教學理念,不能將重點放在知識的灌輸上,應該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發現”與“獵取”,側重學生對知識的“悟”與“探”,這是每節課的重頭戲。即使在學習評價的時候,老師也不能將學到的知識多少作為評價學生學習優劣的唯一標準,而應該將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作為重要指標。比如,在測定空氣中含有多少氧氣復習教學中,按理老師可以不要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實驗,但復習課的本身不是簡單回憶已經學過的知識,而應該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提高。老師在復習中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假如實驗中不用紅磷,而是利用蠟燭燃燒,可行嗎?部分學生一時無法回答這個問題,老師可以鼓勵他們采用實驗探索答案,學生通過實驗發現,利用蠟燭燃燒,集氣瓶中吸入的水與紅磷相比少了很多,因為蠟燭燃燒產生了CO氣體。部分學生做出了“不能”的回答。但是,有幾個會鉆研的學生思考出了創新的方法:將水換成了Ca(OH)溶液,通過實驗發現進入集氣瓶里的溶液是五分之一。因為蠟燭燃燒產生的CO能與Ca(OH)反應,從而消除了CO氣體的影響。因此,無論是新課,還是復習課都要重視探究性學習的開展,假如忽視課堂的教學作用,課后開展探究性學習,無疑是舍本求末,主次顛倒。
3.課后是探究性學習的天地。傳統教學中,老師喜歡布置書面作業,很少布置科學探究方面的習題,其實,在課后進行探究性學習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不受時空限制,可以讓學生方便地研究耗時比較多的科學探究。例如,鐵的生銹,它耗時比較長,不是一節課或者兩節課就能完成的,因此,將它放在課后探究比較合適。實施時,學生在家里可以利用各種日常用品做很多科學探究,比如,研究雞蛋殼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蔗糖溶解于水以后,溶液的總體積變化大嗎?可樂中的氣體與食品包裝袋中的氣體是一樣的嗎?這些看似不大的問題,初中生是非常有興趣研究的。
總之,在教學改革的大形勢下,做好探究式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每個學生都有稟賦,能否讓每個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不取決于教學中講解內容的多少,而應該重視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沒有真正的學習過程的體驗,開展探究性學習無疑是一句空話。
參考文獻:
[1]林玲.改進中學化學教學[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13.
[2]王杰.初中化學教學的設計.浙江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