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愛紅
摘 要: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作者在教學中注重挖掘學生主動學習的潛能,采用“自主導學”教學模式,它是在“自學輔導法”、“研究性學習法”、“嘗試教學法”、“引導發現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一種適應達成特定目標的教學方法,它綜合運用了控制論、系統論、信息論的基本原理,科學地處理了信息的交換、傳輸和反饋,是按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的教學程序。
關鍵詞: 高中信息技術 主動學習 小組分工 分層達標三重評價
前蘇聯一個教育家說:“家長和教師通常都犯的錯誤是他們不了解學習是腦力勞動,腦力勞動所特有的規律是勞動者必須處于主動的狀態。”學生學習的主動狀態即“主動學習”,“主動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態度,而且是一種學習方式、學習習慣,同時是一種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就像高爾基所說:“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為了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筆者采用“自主導學”教學模式。
一、“自主導學”教學模式介紹
“自主導學”教學模式的基本特點是“以自主學習學案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通過自主學習網站上的調查摸底、精講難點、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并分層達標)、三重評價、反饋拓展線索進行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以自主學習網站的方式在課前調查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的預習情況,再精講難點,接著讓學生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分層分組,讓小組成員相互幫助補充學習,逐層推進課堂練習任務,各小組成員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自主選擇學習任務,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采用視頻幫助、提示幫助、小組成員幫助等方式逐層達標,小組成員相互網絡評價、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掌握情況進行拓展的教學過程。
二、“自主導學”教學模式實施過程
1.調查摸底,獲悉學生難點。
調查摸底是課前教師采用網上投票的方式,了解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對新知識的認知程度,為下一個環節精講做好準備,即教師根據學生對新知識的調查確定精講的方向。
2.教師精講。
現高中信息技術教材中的很多知識點在小學和初中已經涉及,由于學生的個體水平不同,課堂利用8至10分鐘講解難點,以及講解學習網站、突破難點、應注意的問題等。例如《表格數據處理——排序與篩選》這節課內容初中已經學過,只是大部分學生由于遺忘或者小學初中根本沒有認真學習導致只記得大概;筆者選擇了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容易激發學生興趣的話題——運動會戰果作為學生的“精講環節”。
3.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這一個活動占課堂活動時間的四分之三,在學習過程中主要通過“自主學習素材”和“小組交流討論”完成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
(1)“自主學習素材”
為了改變老師在課堂上輔導學生忙不過來的現象,可利用“自主學習素材”、“自主學習素材”,就像老師在學生身邊一樣,考慮到各個細節,捕捉難點,重點錄音旁白講解,手把手教學生學習。“自主學習素材”減少了教師輔導學生的時間,教師可以將工作重心放在課堂引導上。自學學習幫助素材以不同類型呈現,常見的有:網頁類型、打包類型。
(2)小組交流
教師不可能完全預設學生在作業過程存在的所有問題,自主學習幫助素材也不能完全解決所有學生存在的問題。有的學生在作業過程中需要“討論”才能完成,“討論”能夠減輕教師的負擔,所以教師可將學習特別困難的部分學生的指導作業分配給優等生,采取互幫互助的方式,在指導過程中兩個層次的學生得到發展。優等生在為特困生講解解決方法時,表達式能力、交往能力也得到相應提高,且特困生得到同學間友愛式的幫助。
4.反饋拓展。
筆者對分層作業提交文件夾的設置是在D盤創建“基礎作業”、“提高作業”、“拓展作業”、“個人反思”四個文件夾,讓學生在課堂上做完相應層次的作業后提交到不同的文件夾里,從而根據不同文件里的作業情況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評改。
個人反思文件夾里提交的是學生的課堂學習過程反思,其形式不限。有的學生用文本文件書寫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優等生可提交的個人反思是這節課你最得意的地方在哪里?你有什么新的發現?而對中等生優等生可提交的個人反思則是你對這節課的內容充滿信心了嗎?對于困難生可提交的個人反思是你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了嗎?我是如何做完基礎作業的?
三、“自主分層導學”教學模式的優勢
1.符合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特點。
人本主義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突出。如果個體沒有學習的需求,則學習行為就不可能產生。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尊重學生的個人情感與需求,讓學習變得有意義。新課程改革提倡“以人為本”,所以教師要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水平,從學生自我需求出發,設計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課堂教學,讓學生成為自由、負責的人,激勵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具有主動性、獨立性和自控性等特性,表現為學生自己要學、自己能學,并對學習做出自我計劃、調整、指導、強化等主宰學習的行為。筆者以指導者身份為學生提供分層作業,為學生完成作業提供學習資源、學習手段,由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符合學科特點。
①學生個體間存在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差異;②學生在興趣方面、操作能力、學習態度等方面也存在差異;③以前學校的教育環境、家庭差異,使高中生的信息素養差距很大。筆者通過章節知識調查了解學生的層次,然后針對各層次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作業,并在備課時事先估計在各層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做充分準備,同時在設計時提供一些自主學習的素材,讓學生在遇到困難時在自主學習素材中尋求幫助,探索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建議選擇基礎作業,逐步增強其對學習的自信心,激發其進一步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
四、結語
“自主導學”教學模式并不是為所欲為,自作主張的無組織無紀律的教學模式,它是在教師和“自主學習學案”的引導下,分步驟、有目的、有方向、有時間進度的有序教學過程,經過一段時間“自主導學”教學模式實施后,它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還有一些細節問題需要再細化,還需要進一步學習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大出版社,2001.
[2]關魯玉.大學數學分類分層次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煤炭技術,2006(4).
[3]黃麗.實施分層作業促進差異發展[J].實驗通訊,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