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愛紅
摘 要: 英語閱讀焦慮廣泛存在于學生的英語學習當中,而焦慮的產生與學生模糊容忍度關系密切。作者通過對學生閱讀焦慮的調查,結合相關數據及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閱讀理解的特點,提出學生在語言學習中應夯實基礎知識、活用閱讀技巧、調整認知風格及優化學習策略等建議,以期對模糊容忍度的提高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 大學英語 四級閱讀 模糊容忍度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作了明確規定:“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實際上,就語言學習本身而言,“讀”是“聽、說、寫”的基礎,因為在國內的英語學習環境中,學生聽、說、寫的機會相對較少,對于英語語感的培養、詞匯量的擴大、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大量閱讀完成的。
一、模糊理論發展概況
模糊理論最初是應用于數學、工程技術、控制管理等學科的一個重要理論,到了20世紀70年代,語言學家Lakoff首先將這一理論引入語言學中。之后,很多學者如Channell,Wachtel,Burns,Wallsten,Budescu等對于這一思想從不同角度給予了有益補充,使得其在語言學和外語教學方面得到了長足發展。
在外語學習中,模糊容忍度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對于不確定的知識表現出的容忍程度,它既屬于認知風格的范疇,又與學習者的情緒密切相關(黃冬梅,2006)。
二、模糊容忍度對英語閱讀的影響
正是因為閱讀在英語學習中重要性的凸顯,學生在閱讀中表現出來的焦慮日益增多。筆者運用Saito等人編制的《外語閱讀焦慮量表》對我校2012級材料、化工專業四個教學班級的109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試對象中有中、高等程度閱讀焦慮的占75.2%。之后,在對《外語閱讀焦慮量表》涉及的項目進行分析時發現,模糊容忍度與學生的閱讀焦慮的產生有密切關聯。
用SPSS19.0對《閱讀焦慮量表》的結果進行頻數統計后發現,表示“不同意”或“完全不同意”第5項(讀一篇英文時,如果我對談論的主題不熟悉,我就覺得焦慮、不安)的學生人數占35.8%,第6項(閱讀英文時,一碰到不了解的語法,我就覺得很苦惱)占33.1%,第7項(閱讀英文時,我會因為不明白每個單詞的意思而變得很緊張、困惑)占30.2%,第8項(閱讀英文時,如果碰到不會念的字,我就覺得很困擾)占17.4%,第10項(在我讀過一些奇怪的字母或符號后,我很難記得自己讀過的內容)占40.4%。這些數據說明在閱讀中不受模糊信息影響的人數較少,大部分學生的模糊容忍度較低或很低,不容忍或很難接受遇到的模糊現象。
從以上調查情況看,學生在英語閱讀中大致處于以下幾種模糊情景之中:(1)對遇到的生詞、句型或語法不熟悉;(2)對材料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3)閱讀材料雖無陌生詞句,但無法理順文中錯綜復雜的線索,難以把握材料的整體結構和中心意思。
三、模糊容忍度在大學英語四級閱讀中的培養
大學英語四級閱讀理解中主要涉及主旨題、細節題、推理題、態度題和詞匯語義題五大類,其中推理題和態度題的判斷實際仍是以文章細節為依據而作出,所以筆者擬結合主旨題、細節題和詞匯語義題分析應如何培養學生在大學英語四級閱讀中的模糊容忍度。
1.夯實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主要指詞匯、語法、文化背景等方面。閱讀是一種學習者主動積極地獲取各種信息的方式,它需要學習者以一定的語言知識為基礎,對閱讀材料進行加工、提取、吸收、重構。就細節題而言,學生首先要做的是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運用模糊思維縮小閱讀的范圍,從而準確定位;然后運用基礎知識對原文信息加以整合,進而作出準確判斷。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學生普遍認為閱讀時間不足反映了學生模糊思維沒有真正形成,準確率不高則說明基礎知識不牢固,對長難句的理解有偏差。因此,首先,教師應建議學生多進行限時閱讀的訓練,由易到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模糊語感;其次,課堂上對重點詞匯、句型、語法要適當鞏固和加強。
2.活用閱讀技巧
我校使用的由上海外研社出版的《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的每一單元都分別引入了不同的閱讀技巧,如第一冊中猜測詞義的方法介紹可用于四級閱讀理解中的詞匯語義題,如構詞法、根據上下文語境猜測詞義等,正好能指導學生在大學英語四級測試中對生僻詞匯或短語甚至是整個句子的理解,這種題型是對學生模糊猜測能力的考查。
相較于生詞對于學生閱讀造成的困擾而言,學生對于篇章層面的不確定性更難以接受。在此情況下,學生要有一定的模糊心理素質,不能讓這種困擾成為閱讀中的絆腳石。在第一冊中后續幾個單元的閱讀技巧中,學生學到如何抓住句子、段落甚至篇章大意的方法,只是由于平時的操練不足,學生對于技巧的使用還有待提高。因此,教師在督促學生平時進行適量課外閱讀的同時,還要有意識地把閱讀技巧融入課堂閱讀教學當中,幫助學生逐步摒棄長期以來形成的追求準確性的不良習慣,提高模糊容忍度。
3.調整認知風格
認知風格指的是個體偏愛的加工信息方式(盧強,2010),與個體的感知、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密切相關。很多學者對認知風格進行了劃分,其中研究較多的是場獨立認知方式和場依存認知方式。實質上,一個人的認知風格影響其學習風格。一般來說,“場依存型”在學習上受環境影響較大,喜歡與人交往,較容易接受更多的語言輸入,具有較高的模糊容忍度,有利于語言的學習;相反,“場獨立型”雖具有較好的推理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但模糊容忍度較低,阻礙了語言輸入的有效進行,給語言學習帶來了不利后果(王大青,2004)。因此,對于后者來說,適當地調整認知風格,改變學習方式非常必要,如采用合作學習模式,尤其是合作型目標結構的合作學習。有研究表明,由此而產生的學習之間的積極的同伴關系能夠消除學習者在閱讀中的不安情緒,對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實現提高模糊容忍度的最終目標。
4.優化學習策略
在大學階段,學生要學習更多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所以中學階段形成的在母語中尋找英語對等語的習慣必須打破,如果仍像以前一樣對一切模糊現象予以排斥,則將無法適應大學階段的語言學習。
學習策略是學習為提高學習的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制訂有關學習過程的復雜方案(張大均,2004)。比如記憶單詞,如果一遍一遍地朗讀,則只要投入足夠的時間,最終一定會記住,但保持時間不會很長;但如果采用分散復習或對構詞進行分析的方式,則記憶的效果會顯著提高。再比如一篇閱讀材料,如果采用逐字逐句的方式去讀,則最終可能達到篇章理解的目的,但費力費時,效率不高;反之,如果我們有一定的模糊容忍度,善于運用相應的閱讀技巧,著眼篇章首尾段以及段落首尾句,那么篇章大意就可以快速而準確提取出來,事半功倍。可以說,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采用最原始的方法,但這種事倍功半的結果不能適應四級考試的要求,因此學生應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對長期以來養成的學習習慣進行取舍,優化自己的學習策略。
模糊容忍度對于閱讀能力的培養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在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閱讀中的模糊容忍度也逐步被提上議事日程。閱讀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師生雙方共同努力完成。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模糊容忍度在英語閱讀中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拓寬學生的文化視角,幫助學生客觀地評估自身語言學習狀況,樹立自信心,克服焦慮。另一方面,學生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夯實、閱讀技巧的熟練、認知風格的調整及學習策略的優化,提高自身對英語閱讀理解的模糊容忍度。
參考文獻:
[1]教高廳[2007]3號.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7.
[2]黃冬梅.外語閱讀焦慮與模糊容忍度的相關性研究[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6.(11).
[3]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4]盧強.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5]王大青.第二語言學習中的模糊容忍分析[J].東北大學學報,2004.(7).
[6]張大均.教育心理學——全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推薦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