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秋蓮
摘 要: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教育以音樂藝術為手段,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音樂教學應通過生動的音樂形象,在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德育于音樂教育之中。
關鍵詞: 音樂教學 德育 滲透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音樂教育首先是培養人,而不是培養音樂家。”音樂最重要的一點是通過音樂完成塑造人的靈魂、完善人的生命、提高整個民族素質的艱巨任務。音樂教學的真諦是以音樂為手段,以育人為宗旨,音樂教學是滲透德育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要求:“教師應當把德育貫穿和滲透到教育和教學全過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說:“對藝術特別是音樂,道德內容是其靈魂,是其存在的意義。”學校音樂教學的一切形式都應當旨在發展、充實學生的精神生活,幫助他們認識世界,樹立世界觀,提高道德水平。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利用音樂學科的特殊性,將德育教育有機滲透于音樂教學之中呢?
一、增強德育意識,挖掘教材德育要素,于唱歌教學之中寓德育。
樹立以德為先的德育意識,是音樂教師應該牢記的。以教材為內容,以課堂為陣地,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做到每堂課都有德育側重點。唱歌教學是中學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歌曲是音樂教育中最普遍、最有滲透力和最有影響力的藝術。例如:《歌唱祖國》、《愛我中華》、《大中國》等這些歌曲具有明顯的愛國主義教育目的。還有一些教材如《我和你》、《從頭再來》、《真心英雄》等歌曲,具有隱性的思想教育目的,這些豐富的德育內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師在備課時發現、理解和挖掘,然后滲透到教學中,通過生動的音樂形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斷培養學生德育教育能力。
唱歌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用聲音藝術表現美,還要通過歌唱辨別真善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在教學生學唱《國歌》時,除了讓學生了解歌詞的含義、創作背景、作者生平外,更重要的是抓住歌曲中的情緒,歌曲弱起的節奏,急切吶喊、號角似的呼喊,再三強調的“前進”,三連音的運用等,既準確地表現歌曲的特點,又激起對祖國的無比熱愛之情,從而樹立時代責任感。學生在演唱時自主進入莊嚴自豪的狀態,情感真摯,在生動情感的體會過程中,深受藝術的感染、熏陶和教育。《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教育學生熱愛、尊重辛勤工作的人民教師。音樂是情感的表達、靈魂的體現。就像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所說:“音樂是人生的最大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當音樂的力量滲入人的心靈時就會使人在道德、情操、品質上發生變化,從而對人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把握音樂要素,于各種課型之中寓德育。
音樂是情感藝術,優秀的音樂作品總是具有強大的感染力,以自身獨特的音波穿透人的心靈,從而使人的審美心理產生五彩繽紛的感情波濤。中學音樂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歌曲教學、欣賞教學、綜合訓練、器樂教學等,教師要分析課型的特點,于各種課型之中寓德。
欣賞教學是聽覺藝術,使人們在平靜的狀態下感受音樂的魅力。可以說音樂本身就具有“教化”作用。優秀的音樂作品本身就是一種人本自愿接受的“教化”因素。《樂記》中說:“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在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時,我引用恩格斯的精辟評價對學生進行引導:“《命運》是一首非常好的交響曲,第一樂章是悲痛的絕望。慢板樂章是哀痛和柔和的哀切的申訴。第三、四樂章是自由的號角和青春歡呼。”這一具體又深刻的評價,有助于幫助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使學生從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旋律中感受到一種向上的動力,并在同學們心中產生劇烈的震撼,從而培養學生“不畏困難、積極進取”的精神。用音樂之美點燃學生的心靈之美,寓美于心靈之中。在欣賞《保衛黃河》一曲時,結合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一旦學生全身心投入到美妙的音樂世界,就能喚起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讓他們感到生活的愉快、英雄行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覺中使心靈得到凈化。
中學教材中的唱歌教學所選歌曲內容題材豐富、風格多樣。例如:《多彩的花季》、《好日子》、《蝴蝶飛》、《真心英雄》等歌曲,學生在學唱的同時,懂得珍惜美好生活、奮發努力、積極進取。整個唱歌教學的過程就是通過歌曲藝術形象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過程;在進行樂理、視唱、練耳教學時,要注意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加強對審美能力的培養。在講解五聲調式知識時,讓學生體會祖國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在逐步了解音樂語言及表現情感的過程中,激發音樂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
三、把握教學方法,于教學手段之中寓德育。
音樂教師要認真設計教學環節,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緊緊抓住旋律、節奏、節拍、曲式、和聲等音樂要素塑造的形象,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入情入境,使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結合教材講音樂故事,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前,我在介紹故事梗概時,以愛情主題為背景音樂,把故事改寫成了七言詩句:鳥語花香結拜行,三載同窗別長亭。抗婚無力樓臺會,哭靈祭拜化蝶情。詩句旁邊配以越劇劇照,圖文并茂,學生非常容易理解,而且耳目一新,加上我的深情朗誦,學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故事的凄美動人、音樂深情委婉,把經典傳說、西樂經典、中華詩詞、永恒主題都很好地呈獻給學生,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弦動蝶影繪聲色,中韻西呈述永恒”的無窮魅力。《春節序曲》中的節奏練習、秧歌步的學習等,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愉快的音樂氛圍,而且從游戲中受到啟迪;結合教材做律動、歌表演,這些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他們通過形體動作表現音樂,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其中的集體舞表演更能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四、率先垂范,于教師的自身形象之中寓德育。
我很贊同陶行知先生說過的話:“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身正者,自能感受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影響。
教師的人格在學生品德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音樂教師必須具有遠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豐富的知識、認真的態度,將對學生起著示范作用。教師整潔大方的衣著、自然端莊的教態、形象生動的語言、富有激情的歌唱、優美動聽的琴聲、準確嫻熟的指揮、工整認真的板書會時刻影響學生,使學生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別是教師的師愛品質、道德行為對學生一生都可能發生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從自我做起,率先垂范,抓好個人師德修養,為人師表。真正做到以情動人、以愛育人、以德育德,有效提高德育教育滲透實效。
音樂教學中,德育因素無處不在,需要教師善于發現、善于挖掘,并能恰如其分地進行滲透,提高學生的素質,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德育之高并不在筆談默背,更應該是潛移默化,只有這樣才能滲入心田。這正是音樂的職能、音樂的魅力——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