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亞麗
摘 要: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真正關注學生主體的自主學習。作者通過對教學實踐的反思,認為數學課堂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效發揮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強調教師的主導要讓學生自主進入認知思維狀態,豐富認知自我體驗。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和諧融洽,教與學協調,數學課堂才能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學生主體 教師主導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從知識權威走向教學民主和知識民主,在課程教學中十分關注學生主體對學習的參與,注重過程性和體驗性,積極改變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是現代教育的經典。然而,教師應如何有效引導,把學生主體作用發揮到最大限度呢?筆者認為,教師要以咬定生本理念不放松的信念,扮演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的角色。
一、點撥,激活學生的認知思維
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一個思維過程。新知的建構,解決數學問題,方法的選擇等都必須通過思維過程完成。數學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給學生提示,指點迷津,讓學生擺脫理性的困惑,走出思維的“盲區”。在數學認知過程中,學生客觀地存在一些思維障礙,教師要善于抓住問題的癥結,巧妙揭示,引導學生從思維的“盲區”中走出來。
教例:《兩位數加整十數和一位數(不進位)》交流片段。學生在操作小棒探索45+30的算法后,教師組織全班交流。
師:你是怎么擺的?
生:我先擺4捆5根,再擺3捆(學生把這3捆放在5根右邊),就是75根。
師:那你在口算時是怎樣想的?
這個問題該生回答不上來,教師又請其他同學說算理,可還是沒有理想的表述。這時教師急了,自己說出了算理:只要40+30=70,70+5=75就行了。進入第二個環節,在交流45+3的算法時,學生對該題的算理還是模糊地走了過場。
其實,像45+30,45+3這樣的口算,大多數學生在課前就能算對,所以本課重點應該放在讓學生“理解算理”這一點上。在交流45+30中,教師若能及時點撥:這3捆擺在哪里就能一眼看出是幾捆幾根呢?那么學生就能很快想到3捆應該和4捆擺在一起,就能一眼看出結果是7捆5根,即40+30=70,70+5=75。所以,教師應該在尊重學生思維的前提下,敏銳地捕捉學生思維中的合理成分,從而有效引領學生明確深化。
二、引導,豐富學生的認知體驗
認知必須經歷親身體驗過程。體驗是通過實踐認識周圍事物的,也就是親身經歷。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創設一定的情境,使學生經歷內心的體驗、角色的體驗、生活的體驗等,并讓學生通過體會、確認、反思,進入認知自我體驗狀態,從而實現更高層次的自我發展。
教例:《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師:2×400你能口算出結果嗎?
學生的算法主要有:1.400+400=800;2.先背口訣再加兩個0。
師:那么在這些算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生:我喜歡第二種,因為只要背乘法口訣就能馬上做出來。
生:我喜歡第一種,400+400=800也很好算。
師:看來大家各有想法,下面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7×400。
(教師話音剛落,學生立即算出是2800。)
教師追問:你是怎樣算的?
生:背口訣四七二十八,再添兩個0,就是2800。
師:有沒有人是用加法做的?(沒有人用加法做。)
師:為什么不用加法算?
學生都體會到用加法算比較麻煩,從而達成用乘法計算的共識。
從“2×400”到“7×400”,表面上看只是乘數的變化,實質上卻是學生思維內部的變化。在學習情境中,學生深刻體驗到基本算法的優越性,建構起數學問題思維和解決數學問題的體驗性知識,使學生在過程中體驗,在體驗中發展。
三、導向,引領學生的自主探索
問題探究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但是學生的自主探索往往存在兩種傾向:1.教師不加引導的“放羊式”自由探索,這樣的探索學生宛如脫韁野馬不著邊際,導致學生的探索沒有明確思維方向,找不到探究問題的正確路徑。2.讓探索成為一種擺設,“為探索而探索”,教師為了使學生的探索不脫離教案中預設的軌道,往往生拉硬拽,牽著學生去探索,這樣會束縛學生的思維。小學生探究數學問題因受生活及知識經驗的局限,還不完全具備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探索能力。因此要使學生有效地自主探索,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為學生設“坡度”,建“臺階”,讓學生“跳起來,夠得著”。
教學“圓柱的體積”,一位教師采用創設問題情境法進行教學。首先讓學生試求圓柱體容器中水的體積。學生經過一番獨立思考之后,說出了一些方法。
生1:把水倒入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容器中,通過測量長、寬、高計算體積,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師:不是“圓柱體的水”,而是“圓柱體的泥”,不能倒,該怎樣計算它的體積呢?(這個問題一提出,激發了孩子們的探索欲望。)
生2:把泥做成長方體就好辦了。
教師又問:如果是“圓柱體的石頭”怎么辦?
學生再次討論后得出:把它放進裝水的長方體容器里,測量排擠出的同體積的水。
教師繼續提出焦點問題:如果是某建筑門前一根圓柱形的石柱子,你用什么方法計算它的體積呢?這個問題把學生的思維帶入了更深的領域,讓學生深深體會到:必須探索出計算圓柱體體積的統一公式,并且可以借助長方體體積與圓柱體體積的關系尋找。整個探究活動圍繞問題進行,教學緊湊有序,教學有效。可見,學生的探索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教師的有效引導將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索。
生本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數學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就有了更多選擇學習、探索的主動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教師的有效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1]王蘇,王圣安編.新課程改革綱要.認知心理學理論.
[2]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素質教育與教師素質.上海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