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增海
摘 要: 問題式教學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不斷探索嘗試的成果,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下以講為主、以講居先的格局,將教師從臺前轉到了幕后,把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了主動的探索者和研究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注重了學生自學能力和積極探索精神的培養和鍛煉,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水平。另外,高三復習到了后期,組織一些訓練以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要在訓練量、訓練難度、訓練強度三方面進行認真的研究,盡可能找到三者的結合點。
關鍵詞: 高中數學 問題式教學 試卷講評方法
新課標背景下,問題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是促進思考和學習的有效手段之一。問題式教學就是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線索,并把這一線索始終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是由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引導他們通過推理獲得知識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教師再提出問題,進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主動地探求問題的答案的教學過程。只有真正有效地開展問題式教學,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數學教師備課要設計課堂動態過程,為問題式教學做鋪墊。
新課標強調以學生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備課就要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主體性,使新課標面向全體學生的精神得到充分體現。為了使學生明確學習要求和需要注意的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的自我評價、監控和調節,備課要設計課堂的動態過程,主動設想學生這個主體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如課前預先設計一個引人入勝的導語,或提出一個有很強現實生活背景的實際問題,給學生設置懸念,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注意新教材中的例題后的附注內容,為學生總結數學方法與思維規律,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供幫助。為了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要,在作業布置環節,可安排A、B兩組習題,習題中的特殊題目和B組題,作為基本要求的拓展延伸,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用。課堂教學還可以適當安排一些閱讀材料,擴大學生知識面,加深學生對所知識的理解。
從新課標的精神出發,教師備課的最終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在備課中將這個大目標進行細化,落實到每一節課、每一個教學環節。傳統的備課存在不少弊病:一是目標不正確,不合實際,如很多教師的備課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所以要么目標寬泛、不具體,要么目標偏離主題,與學生發展背道而馳;二是目標多注重知識傳授與獲取,強調教師教學行為的結果和學生行為的結果。這樣的備課目標對于學生的發展顯然是無效或效率很低。新課標要求教師備課層次,實現師生共長,因此教師要把備課的有效目標定位為既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又強調師生雙邊、多邊活動的過程,為提高教學效率做好準備。
備課要體現學生的能力培養,新課標把舊大綱中延續多年的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逐步形成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把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新納入教學目標之中。教師的備課內容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能力培養,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優化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了加強創新意識的培養,促進綜合素質的提升,安排學生進行研究性課題;為了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更貼近生活和生產實際,為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供重要方式和途徑,為培養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提供良好的平臺。因此,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問題式教學過程中要提出問題、以疑導讀、自學思疑、橫向議疑。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學中,為了追求所謂的創新,往往在新授課的導入環節花費過長的時間,導致學生鞏固和應用時間不夠而不能實現教學目標。根本原因是教師忽視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才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根本,沒有清楚地意識到教師的責任不是教師講、學生聽,而是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發展彈跳力,自己跳過橫桿。
問題式教學把教師主導的課堂導入轉變為向學生提出問題,以疑導讀。教師從教學大綱出發,在對教學內容總體認識和把握的基礎上,圍繞教學重點提出所要解決的問題,創設學生想要學習的心理機制,激發學習動機。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主動探求和思考問題,發揮學習主動性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學生自學過程中,教師巡視課堂,及時解答學生自學過程中遇到的疑點,并引導學生嘗試自主解答所設的問題,敞開思路,積極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索精神。簡單明了但針對性強的問題,既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又有助于引領學生進行目的性、針對性的閱讀,從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識內容。在學生通過自學對所設問題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內討論,讓學生發表自己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互相啟發、補充,共同提高。
三、在數學復習要注重評講試卷,使問題式教學得到深化運用。
高三數學復習課離不開試卷講評,長期以來,試卷講評課總是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往往是教師講得口若懸河、口干舌燥;而學生聽得卻不甚明白,即使學生聽懂了,思維的參與也不積極,浮于表面,走馬觀花,提不起精神。試卷講評課必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遵循現代教育理念,還學生主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拿出時間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思考、去改錯,解決試卷中的問題,教師做學生堅強的后盾,給予點撥提示,指導學生大膽地嘗試。這樣做真正鍛煉了學生的能力,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課堂上能充分實現師生的雙向互動,具有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只有這樣,試卷講評課才能取得較好效果。正是基于以上考慮,我在試卷講評時嘗試使用這種方法,把班上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次檢測結束后,給每個學習小組布置一個試題的講評任務,要求2天后給出講評方案;2天后上講評課時,教師坐在學生中間,聽學生講評試題,必要時給予指導和說明。這樣做了幾次之后,我發現學生非常聰明,他們有時候提出的解法是那么簡潔和優美,這樣做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后期訓練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正確處理好訓練量、訓練難度、訓練強度的關系。訓練切忌不能不顧學生的實際,要制訂一個詳細的、操作性強的訓練計劃,在編制訓練題、安排訓練時間、批改試卷、講評反饋四個環節上下工夫,以求每一次訓練都能取得實效。在編制訓練題時,認真研究學情,認真研究每一次訓練要實現的目標,認真研究訓練題的難度、廣度、深度;力求貼近高考,符合學生學習實際。在安排訓練時間上,充分考慮學生的疲勞程度及高考科目作答時間;在批改試卷、講評反饋上,要求老師做到全批全改,精講拓展;對學生訓練中暴露出的問題緊抓不放,反復講,專門練,逐一解決問題,同時輔助以個性化的個別輔導,以期取得實效。訓練的次數要適當,要有實效,不要過分關注形式。
參考文獻:
[1]中學數學教學參考.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