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摘 要: 本文討論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通過四個步驟提高小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旨在為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打造高效教學模式提供參考。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問題解決能力 數學思維
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而所謂“問題解決能力”,嚴格來說是由兩個部分構成,其一是小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其二是小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一些問題,因此要提高小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教師要從技能、理論和數學思維等多個方面加強對小學生的引導。筆者探討了小學數學教師如何采用“四步走”培養小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旨在為廣大教師打造高效教學模式提供參考。
1.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任何一門知識的起源都來自于生活,數學亦如此。小學數學新課標非常注重從“生活經驗”培養小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其核心是讓小學生意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的真諦。然而,反觀當前的小學數學教材,其內容有著較強的系統性,與小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較少,出現小學生認知與教材結構無法同步的弊端,加之小學生本身生活經驗的匱乏,很容易出現知識與生活“脫節”的現象,解決這一弊病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數學思維的培養要聯系生活,如“認識人民幣”一課,在課后筆者為學生布置了如下生活作業:①想一想這個學期開學時你交了多少學費?數學書多少錢一本?語文書多少錢一本?②開學前媽媽是不是給你買了鉛筆、橡皮、削筆刀和文具盒?這些分別都花了多少錢?③幫助媽媽做一個“市場調查”,看看市場上現在的油、鹽、醬油、醋的單價分別是多少錢?如此,將生活于潛移默化中引入課堂,既可以“喚醒”小學生不會自主加以利用的生活經驗,又可以讓他們養成在生活中關注數學的習慣,最重要的是通過這個過程使學生意識到生活與數學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形成數學思維。
2.引發質疑,讓學生練就一雙“慧眼”
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其內部結構都是一個個的事例,如學習中的讀、做、思,生活中的刷牙、吃飯、睡眠。既然是事例,就包含動機、過程和結果,也包含事例的性質和內在規律。由此可見,學習和生活都是哲學,哲學是對思想的前提批判,而前提批判則正是逆向思維的外在表現。因此,只有質疑,才能客觀認識學習和生活中事例的本質,發現其內在規律,形成數學思維,從而更好地規劃學習和生活。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小學生的質疑思維呢?筆者認為,這需要教師抓住小學生的心理,除了宣傳質疑的優點及其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影響之外,還要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學會對任何事都懷有質疑態度,懂得用質疑避免錯誤。認知沖突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沖突,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要讓兒童深刻地記住一件事,必須讓他們客觀地認識對與錯,并了解“對”的思路會對他們的學習造成什么影響,“錯”的思路會帶來什么后果,使學生在對與錯的沖突中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樹立質疑意識。
3.在教學中更多地運用實例
實例是培養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媒介,通過實例演示,學生會掌握更多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法,因此實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至關重要。
在實踐中,實例的運用方法有很多,如“混合運算”一課,在課堂開篇,筆者首先為學生列出算式,并提出問題。
算式:①5×7=?12×14=?②5×7+12×14=?
提出問題:將算式①中兩道乘法算式的結果相加,最終的和是多少?計算算式②,最終的計算結果又是多少?
引導學生計算完畢后,導入生活實例:在一片人工栽植的樹林里,為了便于維護車輛在林中穿行,設計人員將整片樹林設計成“一片樹林+一片樹林”的排列方式,中間留出車輛專用道。現在工人要計算整片樹林一共有多少棵樹木,但他目前只知道,第一片樹林橫向排列是12棵樹,豎向排列是14棵樹;第二片樹林橫排是5棵樹,豎排是7棵樹。那么,他怎樣才能快速又準確地計算出整片樹林的樹木數量呢?
板書:加法與乘法的混合運算,并引導學生對實例進行討論:假如用乘法計算,那么“5×7”僅說明“一片樹林”在“整片樹林”中的數量分布,要準確計算“整片樹林”中共計有多少棵樹木,必須要列出算式:5×7+12×14,這樣才能算出整片樹林的樹木數量。如此,則教會學生解決類似生活問題的方法。
4.設計趣味活動,滿足小學生的學習需要
課外活動是滿足小學生學習需要,并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媒介。在實踐中,課外活動的設計應兼顧“趣味性”與“知識性”兩項重點內容,讓學生在歡樂的嬉戲中獲取知識。例如,舉辦“用智慧創造速度”課外活動,活動設計為:將全班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每組派出一人,并排站在起跑線上;在“跑道”上設置各種障礙,如小河(1.5米寬的紅布)、獨木橋(紅布上方的長板凳)、山梁(平衡木)、山洞(拱形門)、枯木(低矮的跨欄)等,在終點的大樹上設置五道計算題,讓四名學生跨越各種障礙,到達目的地(大樹下),計算完數學題后迅速從一側的“快速通道”上返回起點,交換位置,讓小組內的第二名成員再次重復越障和解題。比賽結束后,給予獲勝的一方相應的獎勵,如將獲勝方名單公布在校園宣傳欄,以資鼓勵。
如此便有效激發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并在參與中發現問題,以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小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構建高效教育模式,達到新課改要求。
參考文獻:
[1]張彥忠.小學數學教學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4,(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