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蘭
摘 要: 中職語文教材以單元為編纂方式,單元教學的設計對于整體把握課程內容至關重要。本文著重從單元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應用及學生活動過程的設計方面闡述對拓展模塊教材的把握,并針對單元教學內容中不同類型的課的教學設計實踐與探索舉例加以說明。
關鍵詞: 中職語文 拓展模塊 單元教學
中職語文拓展模塊在基礎模塊和職業模塊的基礎上,起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全面提高學生素養和語文綜合能力的作用。課程的教學目標是為滿足學生個性和繼續學習需要,側重學生的終身發展;它是語文課程的拓展和延伸,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教學內容系統性強,注重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一、單元教學內容設計
本課程根據不同主題分為六個單元,每一單元由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三部分內容構成。每一單元從不同角度出發,進行知識的拓展和能力的提高。結合單元教學內容及學生特點,我們設計了兩大學習任務:一是圍繞閱讀欣賞的主題撰寫鑒賞心得;二是口語、寫作和實踐活動任務。
第一單元:圍繞“歷史與進步”對胡同文化進行賞析,完成撰寫鑒賞心得任務。掌握審題和立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完成讀書征文活動“文明美德伴我成長”的寫作活動。第二單元:圍繞“對古詩文的鑒賞”,提高對古詩文賞析的品位,培養審美情趣,撰寫古詩文鑒賞心得。學習總結的結構和寫作方法,完成總結寫作。第三單元:圍繞“微型小說的寫作特色”,掌握欣賞小說的基本方法,撰寫微型小說藝術特色鑒賞心得。學習采訪的方法和技巧,根據采訪主題,列出采訪提綱,完成采訪任務。第四單元:圍繞“文學藝術欣賞”,領悟欣賞文學藝術的方法和途徑,探究文學藝術與人生的關系,撰寫文學藝術鑒賞心得。第五單元:圍繞“多元文化賞析”,領悟多元的世界文化,培養文化感悟能力,撰寫鑒賞心得。學習辯論的方法和技巧,根據辯論主題,完成辯論活動。第六單元:圍繞“對古代優秀詩文賞析”,激發對古詩文的興趣,傳承中國古代文明精神。學習、掌握簡報的格式和編寫的方法,完成專業簡報編寫。
二、教學模式與方法
根據課程特點和課程的整體設計,采用的主要教學模式有問題—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及小組活動式教學模式三種;課程整體教學以小組為單位,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擴大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的。閱讀與欣賞課主要采取的是創設情境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讀法、問題探究法、小組討論法、拓展閱讀法。表達與交流課和語文實踐活動課:主要采取任務驅動教學法、模擬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及活動教學法。下面將列舉實例對教學方法、手段和工作任務的實施進行詳細的說明。
一是閱讀欣賞課:以課文《胡同文化》為例,設計教學環節如下:導入環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思考。采用情境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通過猜謎語引出主題,通過觀看視頻胡同文化前言了解胡同及四合院的知識,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朗讀感受環節分為兩大環節:一是聽泛讀感受老北京語言文化的魅力,二是學生選擇自己的喜歡的語段進行朗讀,通過朗讀實踐進一步感知文章內容。解讀環節通過布置小組任務,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探討,采用的是問題探究法和小組討論法。品讀環節用多媒體展示不同建筑風格的圖片,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談談你了解的建筑風格以及居住文化”,采用活動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拓展環節,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選取本單元其他閱讀篇目,進行比較閱讀,撰寫鑒賞心得。
二是表達與交流和語文實踐活動課:導入環節,通過創設情境明確活動主題、任務和要求,采用的是情境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探究環節,采用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學習口語技巧或寫作方法,采用的是問題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小組活動環節,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活動任務。展示環節,采用模擬教學法,通過展示學生活動成果評價學習學習效果。評價考核環節,根據學生完成的情況進行自評和互評。
三、學生活動指導:以語文實踐活動——主題辯論會為例
學生活動指導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包括活動設計、活動實施及活動考核三個方面。
一是活動設計:包括活動主題的設計和活動內容的設計兩個方面。首先,活動主題的選定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關注社會生活,注重職業需求。例如第五單元的語文實踐活動——主題辯論會,教材的辯論主題“圓明園是否需要重建”。為了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活動主題的選定上,圍繞社會熱點話題,并結合單元文化主題,選擇“當今社會,老人摔倒敢不敢扶”辯論主題,有效調動學生活動的積極性。其次是活動內容設計,活動的具體內容要充分考慮教學內容的連續性及活動的實際操作性。本單元的口語交際課為辯論,結合辯論的知識設計簡化版的辯論提綱,既充分運用辯論知識,又提高辯論能力。
二是活動實施:一般包括課下和課上兩個階段。課下階段:活動前的準備工作,首先是成立辯論小組,考慮到課堂活動時間的有限性,把全班六個活動小組分為三大辯論組,形成辯論活動組;學生通過網絡、書籍搜集辯論材料并加以整理。課上階段:活動的展示、考評階段,展示階段:由大家推選的辯論會主席主持辯論會,三大辯論組依次進行展示。
三是活動考核:明確評價標準和評價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考核指導。
四、教學評價和考核
評價方案由形成性評價(70%)和終結性評價(30%)兩個方面構成。形成性評價又包括:階段考核(50%)和作業考核(20%)兩個部分。評價的實施過程主要考慮到評價要貫穿日常上課之中,設計平時設計表、活動成績表、階段匯總表等,以便評價的實施。評價達到應有的效果,教學檢測效果好,能夠及時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以便教師適時做出調整,提高教學質量;注重平時成績考核及學生自評、互評的機制,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學效果好。
五、教學效果及特色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學習任務,并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拓展模塊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一定的特色,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一是以小組活動為單位:劃分固定的語文學習小組,活動大多以小組為單位;二是以活動教學為模式:做到節節課有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三是以訓練能力為重點,以實踐(活動、任務)為主線,通過觀察、模仿、練習形成技能,強化語文綜合能力的訓練;四是以多媒體技術為手段:運用信息技術,充分利用課上、課下資源,達到教學資源共享及知識全面拓展的目的;五是以評價考核為激勵;以評價考核為激勵手段,促進學生學習。
六、反思和提高
通過教學實踐,發現教學過程中既有成功之處又有需要提高改進之處。成功之處在于工作任務設計、教學環節設計較合理,實施效果好;教學過程以學生活動為主體,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適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今后隨著語文信息化教學的不斷實踐,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都要緊跟改革腳步,繼續優化和提高。具體有以下方面:根據能力訓練的要求,更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實現能力的綜合提高;活動內容應該更貼近學生生活和職業的要求,針對性要強;信息化教學手段要進一步完善,語文教學平臺要不斷完善;評價考核還要進一步優化和調整,實用性、操作性強。在單元教學設計中,應充分考慮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在單元教學設計中應充分考慮教學的整體性,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沈勇.淺談中職語文教學的專業化和有效性.考試周刊,2007.
[2]周仲強.口語表達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訓的構建.人才培育,2009.
[3]張琦.語文主題式模塊教學的探索與實踐.語文教學與研究,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