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慈云
摘 要: 習慣是什么?習慣就是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學習習慣是什么?學習習慣就是學生積久養成的學習方式。小學是規范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開始,是學生習慣養成的基礎,所以學校及教師要給予足夠重視。本文圍繞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展開討論,給出一些建議和看法。
關鍵詞: 科學教學 培養策略 學習習慣
1.引言
“生活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重新定義了教育意義,他說:“在學校里受教育,其目的在于養成習慣,增強能力。”這句話得到了普羅大眾廣泛的認可,確實,良好的習慣養成得越多,其能力越強,無論以后從事哪一方面工作,都需要各種各樣的能力,所以,學生需要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同理,學生要提高學習能力,增強學習效果,教師需要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只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才能應付以后將要面臨的各型各類的課程,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我認為學生在小學階段需要培養以下幾種習慣。
2.學習習慣
2.1觀察習慣的養成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開始,是觸摸外界事物的起點。但是,觀察絕不僅等于看見,觀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意識培養,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學生。
學生要養成“觀察”這一習慣,實事求是是基礎。面對某一事物,學生要客觀、公正地對其進行評價,觀察后所得結論要真實,決不能憑空想象、隨意捏造。因為“求實、客觀”是培養科學技能的基礎,是發現事物本質的基礎。只有以事實為依據,才能對事物有進一步認識,才能發現其中內在聯系。
堅持是過程,觀察某一事物時往往面臨很多困難,可能是我們的眼界不夠寬,也可能是事物的表象太復雜,所以,觀察貴在堅持。世界上一些里程碑式的發現都是在漫長歲月中一點一點積累的成果。教師要對學生多鼓勵,提高學生自信心,培養他們的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幫助他們養成嚴謹和持之以恒的品質。
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提升學生觀察的敏銳度和全面性。為什么牛頓在蘋果樹下被蘋果砸了,就發現了萬有引力,而那么多人都被蘋果砸中卻沒發現呢?因為牛頓具有其他人沒有的觀察的敏銳度和全面性,教師可以先從淺層事物培養學生的敏銳度和全面性,例如,網絡上廣為流傳的一幅畫中,你能找出多少個人?這樣的題目在小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內,能鍛煉他們的敏銳度和觀察的全面性,教師可以通過這樣一些實例,引導學生敏銳地、多方面地、多角度地看待事物。
2.2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習慣養成
教師對學生的觀察習慣進行培養后,接下來需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僅靠觀察是不夠的,還需要學生養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習慣。小學生剛剛接觸比較正統的知識,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理論聯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學習蒸氣時,教師可以錄制一個水壺中的水沸騰時的微視頻,讓學生觀看。觀看完成后,向學生提問,他們看到了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從而引出蒸氣的性質。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生活中一些不明白原因的現象,引導學生養成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習慣。
2.3勤于動手的習慣養成
懶惰是學生的天性,正因為懶惰,才有了各種各樣的發明方便人們的生活。但是,這里懶惰只是一種思想,是人才在積累了充足知識之后的質變。學生要養成勤于動手的習慣。一方面,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教師講授的一些知識需要反復復習,才能記住。有些學生覺得自己已經記住了,就沒有記筆記的必要了,這種思想是錯誤的。因為課堂上的記憶大部分不太牢靠,隨著時間流逝,遺忘比例會加大,最后,只能保存一點兒。所以,教師要督促學生養成勤于動手的習慣。可以采用一些硬性規定,如隨時抽查學生的筆記引導學生養成勤于動手的習慣。另一方面,“動手”指學生自己動手實踐,不光紙上談兵,真理要通過時間的檢驗。例如,教學過程中,面對學生自己下的結論,教師可以輔助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驗證自己的結論,從而幫助學生養成勤于動手的習慣。
2.4總結反思習慣的養成
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總結習慣,對每一節課、每一單元、每一門課程都養成總結習慣,并對自己對課程內容理解上的錯誤進行反思,這樣,課本才能越讀越薄,學生學習起來思路才能更清晰,才會輕松。科學的探索過程、操作過程中的一丁點失誤,都能使學生達不到預期效果。這時,教師要給予學生一些鼓勵、一些建議,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反思。讓學生回過頭來思考自己探索的步驟,對自己的操作進行自我評價,為什么會失敗及失敗的原因,從而進行改進,然后重新試驗,不斷改進,直到達到預期結果。故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總結反思的良好習慣,使其在成敗輪回中獲益。
3.結語
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它比獲得知識更重要。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對學生一生產生好的影響,使學生在生活、工作上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李艷春.如何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新課程學習,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