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蕊 張凌
摘 要: 運用原型理論研究“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提出“中國英語”是英語原型范疇中的非中心成員。一方面,“中國英語”與“英語”原型之間有足夠的家族相似性,另一方面,“中國英語”有區別于其他成員的本質特點,主要體現在中國英語的“顯性特點”和沒有為學術界重視的“隱形特點”上。
關鍵詞: 中國英語 原型理論 顯性特點 隱形特點
1.引言
中國英語問題的研究是一個淵源久遠的話題。目前,對于中國英語是否是英語的一種“國別變體”,存在著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觀。本文運用“原型理論”研究中國英語的存在問題,認為中國英語同印度英語等一樣,屬于英語原型范疇。作為英語原型范疇中的一員,中國英語在滿足“英語原型”家族相似性的同時,帶有自身的顯性和隱形特點。通過對中國英語特點的論證,可以深化對中國英語的認識,擴充中國英語的內涵。
2.英語原型范疇與中國英語
原型理論是一種范疇化理論,判斷某物是否屬于某范疇,不是看它是否具備所有的共同特征,而是看它與原型之間是否具有足夠的家族相似性(龍明慧,2011:54)。同一范疇的成員分為典型成員和非典型成員。
根據原型理論,本文提出“英語原型”。我們頭腦中的英語原型整合了所有的最典型的特征,各國英語圍繞英語范疇形成一個聚合體。對世界英語的分類有多種,美國語言學家Kachru把使用英語的區域劃分為內圈、外圈和擴展圈三個同軸圈。內圈成員就是英語原型范疇中的典型成員,擴展圈成員與英語原型之間有足夠的家族相似性,但是與內圈成員相比,家族相似性較低,因此成為邊緣范疇成員。
英語原型范疇
中國英語必須以國際規范英語為共核,這體現了中國英語與原型英語的家族相似性。所以,中國英語具備成為英語原型范疇中一員的資格。加拿大英語、印度英語等屬于英語原型的典型成員,而中國英語與之相比,則是非典型成員。中國英語的加入,體現了原型的可擴展性。
3.中國英語的特點
3.1中國英語在詞匯、詞組和句子層面的顯性特點
中國英語的顯性特點就是中國英語系統中的一些詞匯、詞組、句子、篇章等內容是中國所特有的事物。
這些詞匯、詞組往往是文化負載詞,造成空缺,翻譯時主要運用以下翻譯方法:
音譯:feng shui“風水”;音譯+類詞:kung-fu movies(功夫片);音譯+釋義:“富二代”“fu er dai”—the”second generation” children of the super-rich;譯借詞:fishing a needle out of the sea“大海撈針”;譯借+釋義:“red tourism,”in which Chinese,many of them young professionals,journey to famous revolutionary sites to rekindle their long-lost sense of class struggle and proletarian principles;意譯: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節”。
這類句子一般是中國特有的現象、成語、典故和警句。如:Those who have done no wrong are not afraid of ghosts knock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沒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
3.2中國英語在各個層面的隱形特點
中國英語的隱形特點指中國英語系統中的一些詞匯、詞組、句子、篇章等內容并不是中國所特有的,但融入許多具有中國文化內涵和漢語言特色的表達方式。一些英語詞匯在中國英語有了新的含義,包括詞義的擴大和縮小,褒貶色彩的轉換,以及語意特指。這體現了中國的意識形態與文化內涵。
3.2.1詞匯、詞組
這類詞表面上看不出是文化負載詞,但帶有中國特色的附加含義,最典型的是“dragon”和“individualism”。中國英語中的“dragon”是神圣的象征、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標志。中國英語中的“individualism”是貶義詞,因為中國歷來強調集體主義價值觀。中國有句古話:“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譯者一直把“后”翻譯為“descendants”,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后”特指“男性”,并不包括女性(呂俊,侯向群,2005:218)。
3.2.2句子、篇章
洪堡特(Humboldt)認為語言習得的完成是某種思維方式形成的標志(江曉紅,2001)。B.B.Kachru(1993)認為,“英語在某一地區被采用,就會經受一個再生過程,部分是語言上的再生,部分是文化的再生”(孫驪,1989)。因此,英語在中國的發展,必然會打上中國意識形態的烙印,形成中國英語的隱形特點。
3.2.2.1中國英語的分析性
a.英語常常是表態部分(判斷、結論等)在前,敘事部分(事實、描寫等)在后,中國英語順序往往相反,這一特點集中體現在中國英語的篇章結構中。比如Hilde Hasselgard于2012年發表在《外語教學與研究》中的一文,先是說明平行語料庫對于對比研究作用巨大這一總的結論,再運用個案研究證明此結論,而王寅于2007年發表在《外語教學》中的一文,英文摘要先是列舉對比研究事實,然后得出總的結論。
b.中國英語的時間順序和邏輯關系常常按照優先到后、由因到果、由事實到結論這樣的詞序排列,形成了中國英語組句時的“時序律”、“時空大小律”、“因果律”、“心理上的重輕律”等。
A:Having being deprived of his power, he had to quit the position and went in exile. (C.E)
B:He had to quit the position and went in exile, having being deprived of his power. (N.E)
3.2.2.2中國英語的意合
所謂意合,指的是詞語或分句之間的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通過詞語或分句的含義表達。這體現為中國英語句子、語篇連接詞少,習慣采用單句、短句、斷句、流水句等。謝之君(1995)曾對楊憲益夫婦和D.Hawkess兩種《紅樓夢》譯本作了比較,發現楊譯帶有明顯的中國英語特點,如句式較短、關系詞少等。
3.2.2.3中國英語的主動
根據漢人的思維習慣,“萬物皆備于我”(孟子),人的行為,必然是由人來完成的,這種不言而喻的思維模式,使人們在表達時常常把施事者隱含起來。此外,漢人的思維模式是“天人合一”的整體性思維,表達時會表現出主謂不明,體現在中國英語少用復雜句,少用被動語態。
3.2.2.4中國英語的動態
西方哲學始于探究世界的本質,因而西方智者善于借助名詞尤其是抽象名詞進行抽象思維和科學思維。中國哲學以人為認識的對象,是人生之理,因而中國仁者善于借助動詞進行形象思維和情感思維。如:
A:You must distinguish between “economic” and “economical”.(C.E)
B:A distinction must be made between “economic” and “economical”.(N.E)
3.2.2.5中國英語的修辭
受“陰陽”二元學說的熏陶,中國人善于發現事物的對應、對稱。“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任何事物都包含對立的兩個方面,只有當這兩個方面處于均衡對稱狀態時,才能在視覺上產生美感,取得整體穩定感。這些哲學思想決定了中國英語講究詞語文句的整齊勻稱,追求聲韻節奏的和諧悅耳,善用對偶排比。在此趨勢下,越來越多的含有中國修辭特色的英語會進入中國英語系統。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翻譯是:So dim,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林語堂)
4.結語
中國英語不僅有益于中華文明和文化傳播,而且承載著重要的社會文化政治意義。本文運用原型理論,建立英語原型范疇,認為以規范英語為核心的中國英語與英語原型具有足夠的家族相似性,因此屬于英語原型范疇中的一員。在認識到中國英語與英語原型具有足夠家族相似性的同時,詳細分析了中國英語的顯性和隱形特點。這些隱性特點是中國意識形態、文化、思維的體現,是中國英語“英語外殼下”的本質特點。認識到這些,不僅可以推動中國英語研究的深入,還可以促進翻譯、語言學、文化等研究的發展。
參考文獻:
[1]Kachru,Braj B.World Englishes:Approaches,issues and resources[J].Language Teaching,1992:1-14.
[2]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龍明慧.翻譯原型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
[4]洪堡特.姚小平,譯..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5]呂俊,侯向群.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6]江曉紅.跨文化交際中的中國英語[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