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穎
摘 要: 解決學生作文難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于教師的正確引導,把批改作文真正落實到位,是保證作文教學效果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 作文教學 作文批改 自主性
寫作是人們記錄生活、表達情感的重要途徑,學生常常會愁“作文難”,殊不知,教作文對于不少語文教師來說,亦是整個語文教學環節中最有難度、最具挑戰性的部分[1]。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如何讓作文批改發揮實效是語文教師急需改進的方面。盡管仍在摸索中,我仍想淺談如下體會。
一、及時批改講評,不可拖拉
現在的作文訓練大多是結合課文的專題內容進行的,教師對學生的作文不宜積壓,積壓了會影響教材整個單元的緊密結合的教學效果,對學生的寫作情況也無法及時掌握,降低課堂評講效率,且會挫傷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二、評語內容要具指導性,且多鼓勵
評語內容要實實在在點出這篇文章的優缺點究竟在哪兒,尤其是缺點,結構混亂,審題不清,語言冗長或不得體,文體不明,等等,這些學生作文中的常見錯誤,要能清楚明晰地寫在作文的評語中,避免只說好或不好或者寫一些華而不實讓學生看了一頭霧水的句子。
愛迪生說:“教育成功的密碼在于尊重學生。”要善于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也許你覺得你的鼓勵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但這句肯定很有可能改變一位學生對寫作的態度。評語是教師和學生感情心靈溝通交流的過程,誠摯的鼓勵與批評能提高學生寫作的熱情,評語應盡量多寫鼓勵的話,激發學生寫作的熱情。從審題構思,到選材布局,從開頭、結尾的方式到過渡、前后呼應的運用,甚至恰當地活用了課本中某一句子,都值得褒獎。對寫作能力較差的學生,更應給予信任,加以鼓勵。反之,措辭上使用一些命令和否認或是嘲諷的語言,把學生的作文亂涂亂抹,滿篇是紅叉、橫勾豎抹,會引起學生的強烈反感,嚴重挫傷學生寫作的信心。但作文評語并非只鼓勵,給學生信心就完事兒了,更重要的是給一些能讓他們改進作文水平的中肯建議。每一次的作文批改中爭取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親切的語言下包含有針對性的建議會更易于為學生所接受。操作時應該掌握好度,避免為了表揚而表揚,無論好壞都表揚的情況發生,這樣反而喪失了賞識教育原本的意義。
三、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指導學生自批和互批
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寫作評價持開放的態度,“可以從實際出發,采取多種多樣的方式進行”。所以,教師批改、自我批改、學生之間互批均是可以實行的作文批改方式。
這不意味著教師完全放手,相反,老師在備課時需要認真思考,制定學生易理解易操作的批改標準,從而掌控全局。我嘗試了幾次學生之間互批,課堂交流,最后給予評價指導的批改方式,效果還是比較顯著的[2]。
具體過程如下:教會學生,按老師的提示,把握以下幾點要素展開批閱。首先快速瀏覽,勾出錯別字和病句。接著找出文章無結構和語言上的毛病,段與段、句與句間銜接得如何?首尾是否有多余的話?話說得完整否?有無不得體之處?中心明確否?選材是否圍繞中心?文章立意恰當否?有無讓人眼前一亮的句子?我在期間巡回指導,與大家共同探討修改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及時指導學生批改。課后還要進一步審閱,檢查學生修改情況,對于修改尚不完善的,應提出進一步改進意見。自評很耗時間,一篇作文要經過學生初改,我二批,再全班內評講共三個環節,但我覺得一輪實踐下來,效果很顯著。
讓學生重審自己或他人的作文,在批改過程中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避免學生養成“作文寫過就拉倒”的心態;更體現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實現“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由被評價者變成評價者,主體意識加強,從而激發寫作興趣。
四、精批過的作文還需精講
我的做法是:在批改時就把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優點或問題,按人頭分類做好記錄,分類別統一評講。就其中共性的問題類型,如用詞不當,病句、偏題,結構混亂、文體不清等方面做好記錄,在作文講評時理論結合實際的舉例子,讓抽象的作文理論變得具體可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評講時還需注意,教師有責任關注學生的思想導向,善于發現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于作文中出現的負面思想,也要及時教育,因勢利導,讓學生在提高作文水平的同時,懂得做人的道理,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綜上,學生寫了作文教師不好好改,還不如不寫。把批改作文落實到位,是保證作文教學效果的途徑之一。這雖然是一項比較辛苦的工作,需要老師花費大量的時間、投入大量的精力,并且未必能立即在分數上見到成效,但若堅持下來,確實利于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吳小洪.談作文教學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素材的方法[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11,VOL27(2):139-140.
[2]王棟生.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