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本海
摘 要: 程序設計課程是高校計算機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涵蓋C語言、C++、JAVA等程序設計課程。目前,我國很多高校的程序設計課程仍然采用語言教授為主、編程技能為輔的傳統教學模式,該模式下存在課堂教學效率低、學生動手能力差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注重編程技能培養的創新教學模式,以工作量的方式衡量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通過該方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及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貼近市場的需求。
關鍵詞: 程序設計 實踐能力 編程技能
1.引言
程序設計課程是高校計算機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涵蓋C語言、C++、JAVA等程序設計課程。但是,目前很多計算機教師仍然保留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仍然以講授語言為主,將講授的內容放在編程的語法及句式上,對實際的軟件開發工程向項目及貼近生活的實例卻介紹的少之又少,更談不上為學生提供動手能力鍛煉的機會。即使在語言的講解上,大多數教師也停留在編寫程序的定義方面,沒有講解其在內存中的真實含義,使得學生在程序設計的知識層面只停留于使用,并未真正理解程序的意義。另外,程序設計課程的授課過程,教師大多采用課件的形式,雖然課件能夠減輕教師的負擔,課堂的信息量有所增加,但是過多信息化元素的使用,使得傳統的、優秀的板書推導不能體現,學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理解程序演進的過程。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注重編程技能培養的創新教學模式,以工作量的方式衡量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通過該方法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及動手能力。
2.程序設計課程教學現狀
國內高校中的程序設計課程多以語言介紹為主,教師特別注重語法的講解,為學生講授的案例與實際脫鉤。教師把大多數的精力放在講解語法的細節上,容易忽略程序的全局概念。大多數的課堂教學模式多以教師為中心,缺乏對學生的創新能力訓練及實踐能力訓練,針對具體應用的講解少之又少。
有的高校進行了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創新,但是缺少系統化和規范化的教學平臺及實踐教學的規范體系,因此,很難注重學生編程技能的培養,無法讓學生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編程技能不僅適用于計算機專業,而且適用于其他行業。市場上要求綜合能力強的人才,就要求學生具備很強的編程技能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注重技能培養的程序設計教學模式
在程序設計課程中注重編程技能的培養,主要通過核心內容講解、增加練習、技能培養、創新思維培養方面進行。
首先,核心內容講解和增加練習,主要的教學理念是教師要加強程序設計課程的實踐性,將主要的精力放在程序設計課程的核心內容講解上。對于程序設計中的復雜語法及細節,要讓學生自學,課堂實踐主要是讓學生動手練習,增強編程能力。在程序設計實踐教學中,如果教師的講解占據很大一部分,就會使學生的實踐時間大幅縮水,很難提高實踐能力。因此,注重技能培養的程序設計教學模式,教師要從全局上進行編程的講解,將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進行分步驟、有計劃的練習,讓學生在實踐編程中體會語法及基礎理論知識。
其次,技能培養是針對傳統程序設計課程教學忽略技能培訓提出的。注重技能培養的程序設計課程,教師可以通過常用的數據結構算法、程序設計方法及開放性的題目,使學生在動手實踐時完成對函數、結構體、數組及指針等程序設計關鍵部分的理解。利用程序設計對真實的數學問題及物理問題求解,提高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可以得到在傳統模式下無法取得的實踐經驗,切實有效地提高編程能力。
最后,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對學生在程序設計課程學習成果的提高過程。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與實際相關的課程設計題目或者引入簡單的軟件開發項目,通過引導學生將復雜問題或者大型程序設計項目進行分解,并且針對每個模塊進行抽象與實例化,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逐一解決,最終完成整個題目。在自主完成項目和寫作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精神和動手能力,使得學生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編程技能培養。
4.結語
本文對傳統的程序設計教學模式進行了分析,從知識體系及教學方法兩個方面指出了該模式下的問題。針對該問題,本文提出了程序設計課程中注重編程技能培養的教學模式,從注重課程的實踐性,注重教學實例的技能性及課程設計的創新性三個層次深入進行了分析與討論,最終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1]尹樹玲.論課堂教學與學生自學的關系——非計算機專業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實踐[J].運城學院學報,2008(02).
[2]梁川.情境教學在程序設計課程的應用與思考[J].今日南國(理論創新版),2009(07).
[3]蘇秀云.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開展項目教學法的研究[J].職業,2010(15).
[4]李進霞,常軍峰.高職院校構建程序設計課程一體化教學探討[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09).
[5]馬華,陳振.應用型本科院校程序設計課程實驗教學改革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1(04).
[6]彭穎,蘇德富,蘇國華.案例引導—任務驅動教學法在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高教論壇,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