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德軍
[摘 ? 要]導學案,顧名思義,強調的是“導”與“學”。 “導”指的是引導、指導;“學”則指的是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導學案實際上是用來引導學生學習的一種工具,強調的是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的自主學習。“導學案”既是教師的教案,又是學生的學稿,它把“教”與“學”有機結合在一起,把學生的有效學習作為教學設計的具體要求,更具有科學性、實效性。
[關鍵詞]導學案;五步學習法;合作探究;教學模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開展和推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呈現出了嶄新的面貌。課堂上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教師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探索知識的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的備課形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過去主要備教師怎樣教,到現在備學生怎樣學,因此“導學案”應運而生。
因為教師面對的是小學生,導學案要盡量簡單明了,一般過程有以下環節:導學內容與目標、課前導入、自主探究、集體交流、達標測評和梳理鞏固、課后反思。下面談談筆者進行“導學案”教學模式研究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明確導學的內容與目標
導學內容要介紹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是什么,在教材的第幾頁。導學目標的表述要準確、具體、簡潔、全面,要明確寫出本節課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通過一定的學習活動后,學生的知識、能力或情感實現改變。導學目標的表述應有利于學生在學習時對導學目標的把握與評定,要將一般性的目標具體化為可觀測的行為目標,要說明學生在學習后能學會什么,達到什么水平,教師預期學生行為改變的結果,充分發揮導學目標的導向作用。把導學目標看成“導學案”的靈魂,看成每堂課的方向,看成判斷學生學習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提高教師教學素養,夯實教學功底,精心確立導學目標,打造高效課堂。
二、通過課前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好一節課導入是關鍵。課前的導入在每節課程中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或許只幾句話,然而這幾分鐘或幾句話,所起的作用卻很重要。成功的導入,能創設情景,營造氣氛,調動情感,激發興趣,引發思考。課前導入還能融洽師生關系,營造和諧氣氛;能激發學生的潛在意識,引發學生表現欲;能讓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導學案”的課前導入主要包括課前情境導入、鋪墊練習導入。針對新課內容,緊扣學習目標,設計一些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筆者在設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的導學案時,采用了實驗情境導入法。先跟學生們講“烏鴉喝水”的故事,然后提問:烏鴉為什么能喝著水呢? 為什么要放若干塊石子? 教師演示實驗:兩個同樣的燒杯中相同高度水面放入大小相同的兩塊石頭,觀察,說明什么? 取出石頭后,再放入大小不相同的兩塊石頭,觀察,說明什么? 只有石頭在水里才有這種現象嗎?你還想到了什么?此時已完全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欲望,為后面的自主探究起了個好頭。
鋪墊練習導入,當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必須聯系以前的舊知識時,就有必要設計一些課前練習,為順利學習新知掃除障礙。如在《列方程解決稍復雜的百分數實際問題》中,學生必須會解方程,但如果僅僅是讓學生去解兩個方程,又會使學生對學習后面的知識失去興趣。于是筆者設計了兩個方程,把全班學生分成兩組,比賽解方程,看哪一組解得既快又準確,這樣不僅讓學生復習了解方程,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的根本任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而以往“填鴨式”教育模式,學生只能被動地學,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難以得到發展。因此,舊的教育模式必須更新,新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主體的教育模式必然形成。“探索是教學的生命線”,數學教學應成為學生勇于探索、積極進取的天地,這就需要展現學習的過程。雖然小學生還小,但是仍應重視探索精神的啟蒙。教師應該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創造條件,鼓勵探究,允許失誤,增強學生自信。教師應該更多地提供探究的情境,促進學生增強探究的意識,嘗試探究的過程,體驗探究的快樂,培養探究的能力。
合作探究是教師引導學生探索、研究新知識,培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主要環節。在教學時,教師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與點撥,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主動探究,相互討論分析,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揭示知識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會相互幫助,尤其是為學困生提供了更多的課堂實踐機會,實現學習互補,增強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
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先出示三幅圖: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然后讓學生說出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接著讓學生猜想圓柱的體積計算方法,最后提問:我們可以用什么辦法驗證呢?學生又馬上投入到了探究的過程中。
1.展示交流
在學生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各個小組要對探究的結果進行交流,教師引導各小組提出不同想法,鼓勵發散思維,并且做出評價,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這種匯報,一方面為較多學生創造了代表“集體”的機會,開展有競爭的合作;另一方面將小組共同的認識成果轉化為全班共有,能激發創新,拓展思維,最后抽象概括,揭示出本質。如在教學《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時,由于有了前面充分的探究,在展示交流中,學生為了比較兩個不規則的圖形的面積大小,匯報了四種比較的方法,使整個課堂精彩不斷,高潮迭起。
2.達標測評
達標測評其實是對學生的掌握新知情況的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為此,教師不但要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再創造”,而且在組織練習時要不斷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努力使學生把全部創造潛能釋放出來,卓有成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再創造”。
3.梳理鞏固
世間萬物都是唯物而又辨證地存在著,有頭便有尾,有始便有終。課堂小結對一堂完整的數學課教學來說,必不可少,而且至關重要。教師在備課時應從教學目標出發,充分掌握教學中的情況,設計好小結的內容、采用的方法,并針對教學內容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抓住知識要領,突出重、難點,明確注意事項。課堂小結的時間往往不多,因此,要力求簡約、高效,對于教學內容取其精華,高度概括,準確簡明,借助語言藝術的力量,完整地體現美感。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方法,揭示知識間的縱橫聯系,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達到深化知識的目的。同時,要求教師發掘教材的內在因素,精心設計,使學生急于求知,為下節課的學習作好鋪墊。
4.課后反思
每一份導學案后面應留有空白,讓教師課后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在導學案上填寫教學心得。經驗+反思=成長,沒有經過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意識性不夠,系統性不強,它可能只能形成膚淺的認識,并容易導致教師產生封閉的心態,從而不僅無助于而且可能阻礙教師的專業成長。只有經過反思,使原始的經驗不斷地處于被審視、被修正、被強化、被否定等思維加工中,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這樣經驗才會得到提煉、得到升華,從而成為一種開放性的系統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經驗才能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力杠桿。
當然,并不是每一份導學案的環節都是千篇一律的,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生實際的不同可以進行刪改與調整。作為教師,只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才能摸索出一條新穎、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新路子。
責任編輯 ? 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