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文關懷理念在護理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厘析護理教學中人文關懷理念的現狀,探究護理教學中注重人文關懷理念的培養路徑。
關鍵詞:人文關懷;護理教學;路徑選擇
所謂人文關懷,是源于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通俗說來,就是要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2010年1月,我國衛生部辦公廳印發《2010年“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方案》的通知,提出優質護理這一概念,要求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除了為患者提供必需的診療技術服務之外,還要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務,以滿足患者的身心健康需求,體現對人的生命與身心健康的關愛,是一種踐行人類人文精神信仰的具體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群眾不再局限于物質上的滿足,而是越來越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在就醫過程中,護理人員人文關懷理念的缺失導致護理服務難以滿足患者的需求甚至可能由此引發護患矛盾。因此,應注重對在校護生的人文關懷理念的培養,提高人文素質,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護理人員。
1 護理教學中人文關懷理念的現狀分析
1.1 教師知識結構較單一,人文知識欠缺
醫學人文教育包括了醫學和人文兩個不同領域的學科,對師資力量要求更高,不僅需要任課教師具有專業的醫學知識,還需要掌握人文知識。護理教師中大部分都是畢業于臨床專業,對護理的認識不充分,對護理中的人文、社科知識的認識更加不足,這使得教師的知識結構欠佳。
1.2 學生人文素質相對較低
現在護理專業的學生大多都是高考分數相對較低,人文知識基礎差底子薄。而且大多都是90后父母寵愛的一代,他們往往自小就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因此造成了他們在處理人際關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關心他人的能力相對比較欠缺,做得不到位。再加上護理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思想不穩定,學習缺乏主動性,對護士的職業認同度不高,認為護士工作的社會地位不高,感覺付出與回報不能等同,心里產生扭曲和壓力大,缺乏實現職業目標的價值感。
1.3 直接體驗相對較少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因為教學條件的相對限制、動手機會的缺乏,他們大多只能坐在課堂上聽,停留在感官感受,無法真正理解和體會患者的心理狀態。臨床上護理的對象是患者和家長,護生們因為年齡較小,沒有過多的人生經歷,面對患者,尤其是兒科患者,他們也很難體會患兒父母愛子心切時埋怨和焦慮。
2 加強護理教學中人文關懷理念培養的路徑選擇
2.1 打造綜合型的任課教師隊伍
實施人文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人格魅力、言行舉止等對培養護生的人文精神可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任課教師要給自己充電,實現轉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將職業道德教育貫穿于教學各個環節,通過言傳身教,將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體現于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受到感染、產生共鳴。學校要采取多種途徑、方式積極為任課教師素質的提高提供更好的條件。學校要經常為教師提供人文教育相關知識學習和培訓的機會,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修養。
2.2 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滲透人文關懷教育
課堂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愛意識。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向護生介紹護理學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也要強調護理學始終貫穿著“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貫穿著人文關懷意識。這樣才能使得護生逐漸懂得如何關愛每一個人。同時也要發揮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主體性。注重師生互動,營造良好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在教授實踐技能課程時,比如教授抱嬰兒模型時,告訴護生因為嬰兒的頭部相對較重,脊柱彎曲尚未出現,頸肌發育也較為滯后,所以抱嬰兒時應特別注意頭部的保護。講解時,邊用嬰兒模型示范,動作正確輕柔,語言親切,讓護生能從課堂教學中的點點滴滴真切的感受到護士對嬰兒應有的關愛與呵護。通過一個階段、一定時間的教學和訓練,護生們就不會再把模型看成是假的嬰兒沒有認真對待了,而是慢慢學會了抱起嬰兒模型的正確動作和注意事項,真的把模型看作是一個幼小的生命了。教學實踐證明,教學過程中實現人文素質教育和專業課程有機結合,有利于提高護生的人文素質,也可以加快護生人文理論知識到實際臨床應用的轉化,更好用實踐豐富理論知識。
2.3 增加體驗和感受的機會
親身體驗的感受會遠遠大于授課教師在課堂上的理論灌輸,鼓勵護生多體驗陪護親屬和朋友去醫院就醫,增加去醫院見習的機會,也加深對臨床護理的認識,感受護士的護理素質,更直接體會患者的心理訴求。在臨床見習和實習中,體現關愛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有機統一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培養和檢驗護生關愛意識的實踐方法。不僅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護理操作技術,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學生在各個操作環節中、各個輪轉科室中體現人文關懷意識。如輪轉到兒科實習中,給新生兒沐浴時,帶教老師不僅要強調關愛,還要體現出關愛;操作時要求環境溫濕度適宜,注意保暖;動作輕柔、迅速,強調安全。指導學生認真完成,注意愛護嬰兒。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使護生的意識習慣養成,逐漸懂得珍惜、愛護。
2.4 注重提高護生的溝通能力和技巧
在現代護患關系中,患者已不再是單純地被動接受治療的對象,更多的是要與之交流,也有各種訴求。因此,適時的人文關懷,有效的溝通,能夠調動患者的積極性,使其樂意接受治療,從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因此,在教學中可以采用課堂提問、小組討論、課堂病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學手段,為學生創造人文交流的環境,鍛煉護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技巧,提高溝通能力,培養關愛意識,使其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傾聽患者的需要、學會表達自己的關愛,尊重、關心、理解和幫助患者及其家屬。
“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是現代護理新理念的整體要求和宗旨。而人文關懷是其核心所在。要做到關注患者,服務病人,就是要體現人文關懷。加強護生人文關懷素質的培養,是高等護理教育與臨床護理實踐良性接軌的必然要求,是護理教育的終極目標,也是是護生角色向護士角色轉換的有效保證,有利于推動護理學科的發展。在護理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應積極多方式、多層次、多途徑培養護生的人文關懷意識,提高護生的人文素質及綜合素質,使其成為現代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實用型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徐文蘭.兒科護理教學中護生人文關懷理念的培養[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94-95
[2]沈妍谷.婦產科護理教學中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5(1):144-145
[3]卞龍艷.護理教學中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全科護理,2010(8) :2234-2235
[4]孫曙青,朱碧華,曹梅娟.在內科護理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實踐[J].中華護理教育,2014(3):190-191
作者簡介
季婧敏(1984-),女,福建福州人,菲律賓波比丘大學理學碩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