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利平
【關鍵詞】低年級 閱讀能力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A-
0036-01
培養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掌握大量的字和詞是閱讀與寫話的重要基礎,但教師也不能忽略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障礙,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語言感知能力,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
一、圈點勾畫,邊讀邊思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正處于學習各種知識的啟蒙時期,閱讀能力偏低。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以使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漸得到提高。在具體的閱讀方法上,教師要以文本為憑借,讓學生學會圈一圈、畫一畫,邊讀邊思考,掌握閱讀的方法。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臺灣的蝴蝶谷》一課時,筆者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在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圈一圈、畫一畫,想一想: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臺灣的蝴蝶谷很美麗?在教師的指導下,有學生把課文第二自然段中的“飛過、穿過、越過、趕到”等詞語圈起來,并且在旁邊寫道“這些動詞用得很準確,讀起來很有節奏感”;有的學生給“祖國的寶島臺灣氣候溫暖……是蝴蝶生長的好地方”“臺灣的山多,山谷也多”“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這些句子畫上了橫線,表示這些句子很重要。還有的學生在“金光燦燦”“上下翻飛”“十分壯觀”“五彩繽紛”“五顏六色”這些詞語下面畫上曲線,他們覺得這些詞語很美,想要記下來。這樣教學,從低年級閱讀教學開始,教師就注重讓學生養成勾畫圈點的閱讀習慣,學生在教師的有意點撥引領下,其閱讀能力定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二、圖文結合,提升感悟能力
小學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為了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主動閱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有意識地從學生的形象思維入手,結合課文插圖鋪路搭橋,讓學生通過圖文結合理解課文中的關鍵句子或者段落,從而讓學生內化思維,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能力。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鳥島》一課時,課文主要通過對青海西部鳥島的描寫,使學生從小熱愛鳥、保護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文中具體描寫了鳥多和鳥蛋多,在形容鳥多的時候,課文是這樣描寫的:“一群又一群的鳥兒陸續從各地飛來”“各種各樣的鳥聚在一起”……這些句子描寫得很具體,但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讀了這些句子以后并沒有產生太深刻的印象。此時,教師就可以結合課文開頭的插圖,讓學生通過圖文結合感受鳥多,學生定會有不一樣的閱讀感受。再如“窩里窩外,到處是玉白色的,青綠色的鳥蛋”“隨處都能拾到鳥蛋”這些表明鳥蛋多的句子,教師同樣可以讓學生結合插圖來理解,這樣教學,教師主要結合課文特點以及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的特點,引導學生圖文結合來思考,使學生的閱讀思維得到有效內化,促進學生閱讀感悟能力的提升。
三、學以致用,拓展閱讀
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采取合適的時機把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到課外,鼓勵學生拓展閱讀。教師要以文本教材為憑借,以閱讀教學為渠道,根據文本特點,找出教材中適合學生延伸拓展閱讀的著力點,及時把學生的閱讀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從而使學生養成熱愛讀書的習慣,達到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目標。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歡樂的潑水節》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質疑,讓學生說說自己對課文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在教師的鼓勵下,有的學生問道:“傣族是什么意思?傣族人們為什么喜歡過潑水節,潑水節有什么傳說或者由來嗎?”面對學生的質疑,筆者順勢引導:“請大家利用課余時間,到圖書館或是上網查資料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下次課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學有新的發現。”這樣教學,教師把學生的問題巧妙地引到課外,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獲取知識,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拓展閱讀的過程中對文本形成更加深刻的體驗,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當然,教師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不能遠超過他們這個學段的要求,更不能要求他們一定要準確、快速地把握字意、句意和文意,而是要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