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菊芳
【關鍵詞】 物理教學;探究;教學情境;啟發思考;自主探究;
協助交流;實驗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8—0076—01
所謂探究式教學,就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它是指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給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探究式課堂教學特別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自學能力,力求通過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教師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其任務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自己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的學習設置探究的情境,營造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活動的開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評價探究的成敗。學生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主人,自然是根據教師提供的條件,明確探究的目標,思考探究的問題,掌握探究的方法,交流探究的內容,總結探究的結果。那么,怎樣進行探究式課堂教學呢?
一、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知識產生的背景,是引領學生思考、探究的引子,因此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至關重要。
例如,教學“平面鏡成像”一節內容時,筆者創設了一個美女對鏡梳妝的情境,之后向學生提問:鏡子中的像大還是物體本身大,影響像大小的原因是什么?讓學生通過對生活中自己經歷的思考以及課后的自身實踐,對平面鏡呈現的知識進行探索,由此引出課題。
二、引導學生啟發式思考
所謂的啟發式思考就是教師在確定教授的知識點之后,通過設計一個和知識點緊密相關的開放性題目,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和相互討論獲得問題的答案。
例如,教學“凸透鏡成像”一節內容時,筆者讓學生設想通過放大鏡近距離看書上的字,與遠距離看外邊的樹木會有怎樣的不同的效果?讓學生對答案展開設想,同時在小組之間展開談論。之后筆者對凸透鏡成像的相關知識進行講解,再讓學生進行實驗,驗證理論知識的正確性。這個環節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為今后有效地開展相關的創新活動提供充足的理論支持。
三、鼓勵學生自主探究
探究式教學最為關鍵的環節就是自主探究,這一環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提高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
例如,教學“凸透鏡成像”一節內容時,筆者直接將學生帶到實驗室,指導學生做不同距離的成像實驗,并且讓其觀察和總結凸透鏡成像與凸透鏡的焦距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最終通過課本上的理論知識的講解,解釋學生實驗過程中得到的規律。
四、引導學生協作交流
這個教學環節與自主探究環節之間具有不可分離的關聯性,學生在經過自主的探究和積極的思考之后,對于某一事物和現象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觀點,通過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一方面能夠讓學生知道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發現的問題,另一方面能夠從與學生分析自己的成果中提高學習的信心。
例如,教學“平面鏡成像”一節內容時,筆者引導學生相互協作,通過不斷地調整物體與平面鏡之間的距離,測量和分析物體和像之間的大小關系,進而通過討論得出對平面鏡成像的認識,最終在筆者的指導下全面地掌握這個知識點。
五、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實驗
不是每一個問題都適合設計實驗,物理教師需要選取適合在實驗室做的、較為簡單便捷的以及有代表性的問題來讓學生們設計實驗。當然,選擇的實驗要嚴謹、有趣,并且貼近生活,這樣才能便于學生理解。
例如,提出的第一個問題“雞蛋在什么樣的水中可以呈現漂浮狀態”,學生就設計了以下實驗:
準備燒杯四只,生雞蛋四個,味精、白醋、白糖、食用鹽各若干。在四只燒杯中接相同體積的水,分別放入味精、白醋、白糖、食用鹽,并攪拌均勻。然后分別將四個雞蛋沿燒杯內壁小心地放入杯中,過幾分鐘后,觀察雞蛋有無漂浮情況。
用這種方法,可以更加直觀地觀察到結果,運用對比的方法得出最后的實驗結果。這樣教學,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物理知識,還能夠激發其學習興趣。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