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成
【關鍵詞】 數學教學;體驗;探究;操作;交流;生活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8—0102—01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所謂體驗,就是學生個體主動經歷或虛擬地經歷某件事并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主動體驗,不但有助于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學習數學的一般規律和方法。
一、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傳授者,應站在培養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于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舍棄過多、過細的鋪墊,盡量對學生少些暗示、干預。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自己去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做數學”
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為“你做了你才能學會”。皮亞杰指出:“傳統教學的特點,就在于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實踐證明,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
比如,在教學“時、分、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先自制一個鐘面模型在上課時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鐘表來學習效果好得多。因為學生在制作鐘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教學效果自然會特別好。
三、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說數學”
“說數學”指數學交流。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搭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達、爭辯,在體驗中“說數學”能更好地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四、聯系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要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
如,簡便運算“125-98”,可讓學生利用“購物付款”的經驗來理解:爸爸有一張百元大鈔和25元零錢,買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樣付錢?營業員怎樣找錢?最后爸爸還有多少錢?學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給營業員,營業員找給他2元,爸爸最后的錢是25+2=27元。這樣教學,學生不僅輕松地理解了“多減了要加上”的規律,還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煉思維,在思考中創造,培養、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當然,營造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相當重要,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里去,和他們一起經歷知識獲取的過程,獲得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學生共同“體驗學習”。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