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娜
摘要:為了克服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的弊端,我們首先要關注現實生活,把握住時代脈搏,創造出充滿生機,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使語文課變成學生喜愛的一道精神大餐。還要樹立“大語文”理念,教會學生在生活中汲取營養,通過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等多種形式學習語文,感悟生活。此外,更要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教師的教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學而服務。
關鍵詞:興趣;大語文;主體地位
近年來,隨著社會形勢的高速發展和各種問題的不斷出現,傳統語文的教學理念的弊端逐漸突出,教育界內外眾多有識之士對語文教學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有關語文教學改革的理論和實踐也不斷的彰顯。作為在語文教學一線的一名普通教師,我也不甘人后,對過去的教學實踐進行了深入而認真的反思,本著“位卑未敢憂國”的初衷,結合十六年來在語文課堂上摸爬滾打的經驗和體會,現將一點鄙陋之見披露出來,只當作引玉之磚。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基礎性學科,以其淵博的知識性、強烈的趣味性、睿智的哲理性和濃郁的人文性構成了這一學科的獨特魅力。因此,語文學科本應特別受學生歡迎。但現實往往事與愿違,據最近一份調查結果的顯示,特別喜歡上語文課的學生僅占全部被調查人數的12.7%,這不得不說是語文課教學的悲哀呀!究其根本,固然有教學內容陳舊枯燥、考試制度單調僵化等一些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因為我們教師的教學模式過于千篇一律,缺乏新鮮感和靈活性,只是一味的滿堂灌,完全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大消減。正如北京理工大學附中的一位同學說的那樣:“我們這個年齡,是個懂得認可自己、無拘無束的年齡。……我所渴望的,不止是課本上的那些模式型的課文能夠滿足的。我厭倦了讀一篇毫無文采的短文,然后分段、改病句;我要的,是從語文教學中知曉學海之博、深觸媒解世界之大。”而我們現在的大多數語文課堂上恰恰是學生最頭痛,最不太感興趣的內容,缺少的又恰恰是他們所渴求的,最想得到的東西,試想,這樣的語文課又怎么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呢?不僅如此,久而久之,還會阻礙學生的個性發展,泯滅學生的求知欲,扼殺學生創新精神的萌芽。這實在是教育界的悲哀呀!
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這句話告訴我們,語文課教學的內容必須要更新,要用那些學生喜歡的東西作為語文課教學的內容。也許有人要問:照你所說,學生不愛學的課文就不講了嗎?那么我們現行教材又有什么用?我認為這是一種誤解。教材中的課文是我們進行日常教學的范例,其中很多都是文質兼美的千古絕唱。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教,讓學生如何去學。例如《孔乙己》是一篇寫于1919年2月的小說,距現在已有百多年的時差,學生理解起來有很大難度。如果按傳統的教學理念去講,在有限的再三課時內大概只能讓學生吃一頓“夾生飯”。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我想到了前些年被炒得異常火爆的電視劇《還珠格格》,于是就動員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編演了一個以“孔乙己與小燕子”為主人公的短劇。學生的熱情空前高漲。他們在課下自由結組,讀課文、寫臺詞、找道具、錄配音,一個個忙得不亦樂乎。更令人欣喜的是,平時課上難講、課文中難懂的問題,都在學生的反復排練中被輕易攻克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充分激發。由此可見,只要我們教師關注生活,把握時代脈搏,拋棄陳舊呆板的教學模式,創造充滿生機的課堂氛圍,語文課變得鮮活起來,生動起來,變成學生喜愛的一道精神大餐。
轉換傳統的教學理念,必須從突破舊的課堂觀念入手,營造“大語文”的教學氛圍。語文課的重要內容是教養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教的目的不外乎把已學得的文字知識應用于聽說讀寫各項交際實踐中。因此,我認為語文課教學決不能簡單地局限于每周五節課,每節劉45分鐘之內,而應當教會學生在生活中去學語文,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都應當成為“大語文”的教學范疇和有機組成部分。此外,在日常的各項工作中,我們也應該加強對學生語文知識的滲透和語文能力的培養。比如上周會課,我總是根據事前了解的情況認真備課,上課時首先擺出現象,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接著列舉實例,作比較、打比方,充分地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心悅誠服,最后才對學生提出具體的要求和希望。這樣上周會課,不但能動之以情,而且曉之以理,學生在心服口服的基礎上去執行學校規定,就顯得容易的多了。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一節周會課,恰好是閱讀和寫作議論文的一個完整過程。堅持下來,學生在周會課上,學會了議論文讀寫的基本方法。這樣作既解決了問題,又學得了知識,一箭雙雕,又何樂而不為呢?
此外,要改變當前語文課堂教學的弊端,其根本立足點應放在轉變以教師為主的傳統教學觀念上。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教育形成了“師道尊嚴”、“教師為主導”等諸多觀念,教師怎樣講,學生就怎樣聽,不能說不對,不準學不會等一整套“一言堂”的僵化模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占有很大市場。近些年,風起云涌的語文教改活動雖然一再把啟發式教學推到前沿,但由于傳統教學思想的慣性,使得我們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仍然定位于以教師為主的單向交流狀態,這個問題至今還是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教師自上而下的“啟”,要學生被動地“發”,結果卻常常是“啟而不發”。要改變這樣的現狀,單在課堂上多提幾個問題、多講幾個故事、多用幾種現代化的教學機器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它需要我們從轉變教學理念入手,真正實現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轉換,由“總裁”變為“公仆”,唯其如此,才能有可能取得一定的實效。比如在《陋室銘》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如果還按傳統理念組織教學――讀課文、講字詞、譯句子、析中心――就很難讓學生真正懂得作者想要表達什么。相反,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效果就會有明顯不同。我的做法是:讓學生在課下注釋的幫助下,讀懂課文的大意。然后,就課文的方方面面展開小組討論。討論中,學生們相繼提出了諸如①為何寫這篇“銘”?②陋室的如何陋?③座右銘、墓志銘能否與之并稱?④兩比(類比、比喻)作用等一系列極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提供了一些相關資料后,學生的問題大都得到了圓滿的解決。這次教學實踐給我很大啟示:本來我要反復講的許多問題,學生大多都能輕易解決了,學習目標也解決得有聲有色。本來我要作為難點講的部分,學生卻通過另外的渠道突破了。試想,如果教師不顧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一味按照教材、教參的規定模式和要求或者多年來一成不變的“傳統經驗”開展教學,我們課堂教學的45分鐘又有多少時間是有效利用的呢?因此,教學中確立以學生為主的觀念是重要而又迫切的。
擺脫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確立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決不是意味著教師可以放任學生無目的、無邊際地胡思亂想,“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樣做就走向了另一個錯誤的極端。因為學生畢竟還小,他們的常識和閱歷還不夠豐富,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還不夠強,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這些小主人提供及時良好的服務,幫助他們學會如何去排疑解難,獲取知識,進而掌握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方法。
總之,語文教學改革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事業,同時也是我們提高教學質量,全面貫徹素質教育方針的必經之路,所以,我們應該牢記美國著名教育家波利亞的話:“教學必須為發現作準備,或至少級一定發明的嘗試,無論如何,教學不應該壓制學生發明的萌芽。”
參考文獻:
[1]〔美〕G·波利亞著《怎樣解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2]〔法〕盧梭著《愛彌兒:論教育(上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3]王深根、毛建華著《新課程研究》(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