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紅
摘要: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倡導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個以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經驗,嘗試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同化成順應新知識的積極的構建過程,這個過程必須靠自己來完成。
關鍵詞: 激發; 興趣;激勵;評價
數學教學不僅應讓學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發自內心的想學數學,想方設法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思維處于活躍狀態。那么又如何才能調整好學生的學習狀態呢?
一 教師要用愛心為每一個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發現,學生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對教師的態度,一旦建立起良好的師生感情,形成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就會產生愉快的教學氣氛,師生間就會相互感染、互相促進,就會使學生樂學、愿學。因此,作為教學組織者的教師,應真正地從神圣的講臺走下來,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引導者,使學生從心里悅納教師、悅納自己、放下思想包袱,感覺身心愉快,樂于接受外來信息,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在學習相似形時,教師提出:今天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完成測旗桿高度的任務,可供選擇的工具:竹竿、皮尺,要求:不能將旗桿放倒。大家愿意同老師一起到操場上去測量嗎?很快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為心靈的交流打下基礎。接著又提出:根據現有工具,你應如何設計測量方案呢?學生甲說:“如果知道竹竿的長度,測量出竹竿的影長,再測出旗桿的影長,根據同一時刻陽光是平行的,可得到兩個相似形,從而求出旗桿的高度。”老師說:“若沒有竹竿,旗桿的高度還能測量嗎?”學生乙說:“老師,那您來代替竹竿不就行了嗎?”我高興地說:“那好啊,我愿意為大家服務!”師生在這樣平等、歡快地氣氛中完成了本節課的內容。通過這種知心的交流,學生沒有了壓力,才會放開思維的閘門,激活學生的思維。同時,師生間還建立起了良好的師生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就會產生愉快的教學氣氛,就會使學生樂學、愿學。
二 設置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
為了使學生能進行有意識的學習活動和提高他們對學習的需求,教師必須有意識的創設問題情景,只有當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有了學習數學的意識和愿望時,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知識,設置問題情景,引發學生求知的欲望,促使他們產生解決問題的愿望和需要,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意識。但在設置問題情景時,要注意“度”的問題,如果設置的問題過于簡單,無法形成認知上的沖突,就引發不了學生的興趣,也不利于能力的培養。如果設置的問題難度太大,就會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退縮心理,失去求知的熱情和信心。因此,在設置問題情景時,既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又要設置一定障礙性、探索性。
三 把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索、活動空間放在第一位。
讓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做數學”,并采取自主探索與小組合作學習,給學生相對寬松的活動空間,使學生快樂、輕松地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合作交流,體會獲得成功的喜悅。
在學習一次函數的圖像及性質時,我先出示題目:請你在同一坐標系中畫出y=x+1、y=x-1、y=-x+1、y=-x-1四條直線,認知觀察,你能有什么發現?(必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在畫圖的基礎上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
本節課分兩個環節進行:一是觀察思考提出問題①解析式中的一次項系數及常數項的符號與函數圖像經過哪些象限的關系如何?②函數的性質與什么相關?又有怎樣的關系?③兩直線平行的條件是什么?二是讓學生觀察、思考、操作,得出結論和探索的方法:①通過觀察、列表等方法獲得解析式中一次項系數、常數項的符號與函數所經象限的關系,②通過觀察得出函數的性質與一次項系數的關系,③通過觀察得出兩直線平行的條件。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有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 在教學中,選取典型的生活材料講解新課,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
數學貼近生活實際,來源于實際,具有很強的知識性、現實性和趣味性。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課堂。在數學教學中,將“身邊的數學”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講兩直線平行的判定時,聯系學生體育課上進行隊列練習,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體育課上,學生進行隊列練習時,由東向西走,聽到體育教師令后,向右拐行進了一段路程后,體育老師想讓學生的行進方向與剛開始時行進方向一致并與原來行進路線平行,假如你是體育老師應如何發令?”這個問題一提出,學生有的動手畫圖,有的在桌子上用手演習,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意識大批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也處處有生活的道理,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平時的生活中應多觀察、多思考。
如在教學“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一節時,從學生熟知的日出、日落的觀察開始,利用一張透明的圓形紙片和直尺,通過形象實驗,使學生體驗直尺和圓形紙片的幾種位置關系。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滲透平移的數學思想,用“動”的理念學習知識,并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自己將抽象的數學與實際生活中相關的事例結合起來,掃除學習中的障礙,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五 教師分層次指導,采用激勵評價,為每個學生的不同發展服務。
教師應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愛好和原有的知識結構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鼓勵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進行分層指導,制定分層學習目標。我認為分層教學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它能充分發揮不同層次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使他們學有所向、學有所成,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六 關愛后進生,個別輔導。
后進生是數學教學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對后進生不能動輒訓斥,應該循循善誘,尊重他們的自尊心,經常運用表揚、鼓勵的手段。另外,對于后進生,尤其要重視個別輔導,學習困難的學生尤其需要教師的關心、點撥,讓他們感到老師在關注他們、關心他們,體會教師的溫暖,增加他們學好數學的自信心,調動了他們學習數學的非智力因素——情感、興趣。
參考文獻
[1]劉兼、孫曉天主編《數學課程標準解讀》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年5月;
[2]《讓學生快樂地學習》 海峽文藝出版社 2011年8月
[3]呂世虎、石永生主編《初中數學新課程教學法》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