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燕
【摘 要】數學課堂中,教師不要較多地占用課堂時間,應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主動參與課堂互動,學會探究、合作,增加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實踐活動,還給學生親身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究中獲得新知。
【關鍵詞】高效課堂 小學數學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5-0153-01
新課程改革已實施多年,小學數學教師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如何避免“穿新鞋走舊路”,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一些做法。
一 把游戲帶入課堂教學情境中
小學生性格尚未定性,正處于多動、好動、愛玩的年齡。這個階段的小學生天生愛做游戲,主動學習能力非常差,而且注意力很難集中。要想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投入到獲取知識的活動中,需要教師創設一個適當的教學情境,其中游戲情境在小學教學中被廣泛應用。將游戲有機地運用于課堂教學,利用游戲無意注意的特性,教學過程從學生角度出發,以學生喜歡的方式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使其參與到活動中去,在玩游戲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新的思維模式、掌握更方便快捷的學習技巧。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化難為易。如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在課前設計用“湊十法”找朋友的游戲,組織學生在游戲中自由交流、自由活動、自由表達,學生在充滿趣味、歡樂和自由的學習氛圍中,突破了重點和難點。這樣的教學模式相對于傳統的學習方法更有效,因此把游戲融入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才能讓學生對新知識更加融會貫通。
二 從實際生活出發,學以致用
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在數學課堂上從生活實際出發,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數學情境,讓學生結合儲備的知識和以往的實踐經驗,激發對新知識學習和探究的欲望,增強主觀能動性,掌握知識的思考方式和學習技巧?!睆膶W生感興趣的實物和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入手,觀察周邊的事物,學會用數學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使學生變“厭學、苦學”為“愿學、樂學”。如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我在課堂上創設了去商場購物的生活情境,看到物品價格選取學生比較熟悉的一組直接導入,如練習本定價0.45元,一瓶礦泉水1.05元,一片創可貼0.1元,一本書25.25元……讓學生找出哪些是小數,并觀察所學的小數與以前認識的數有什么不同,通過引導對小數的特征及意義有了初步的認識。然后從“元角分”這些生活常識入手,建立這些小數的實際價值,如0.45元其實就是4角5分,0.1元就是1角也是1/10元等,讓學生在熟悉的商品價格背景中借助直觀的圖示,去體會分數與小數的內在聯系,從而為后續利用分數來理解小數做充分的準備。讓數學教學回歸自然、生活實踐,這樣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探索數學奧秘的興趣,提高數學課堂的實效性。
三 讓學生學會發現和提出問題
明代陳獻章說:“前輩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有疑問才會引起思考,任何發明創造都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教師要把學生真正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就必須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樣學生才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許多數學問題就是人們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的。教學時,教師不必急于提出問題,應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逐漸養成主動提出數學問題的習慣。如毫米知識的學習,就是通過讓學生量一量課本、橡皮的長度和厚度,學生自己測量過程中感到用厘米作為長度單位有時不夠準確,要想準確表示更短物體的長度可以用什么單位呢?教師告知用毫米做單位后繼續追問:“你想了解有關毫米的哪些知識呢?”學生不難提出:“1毫米有多長?”“毫米和厘米有什么樣的關系?”“還有比毫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嗎?”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這是學生獨特體驗的真實再現。為了使學生的質疑有目的性、科學性,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的方法,問題就會源源不斷地提出,當學生想問、敢問、好問之后,學生就會拓展思維的空間,提出有一定思維價值的問題,從而滿足學生的求知愿望。
四 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主渠道。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取知識,培養能力,也是素質教育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理念的具體體現。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活用教材、用活教材,把一些數學知識設計成學生探討研究實踐操作的活動,人人參與動手操作,感知感悟,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的創造力也得到了發揮。如在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讓學生收集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粉筆盒、牛奶盒、易拉罐、牙膏盒、鞋盒、足球、籃球、茶葉筒……在學習這一內容時,讓每個小組把這些材料分一分,并相互交流各組是怎樣分的。再讓學生摸一摸,摸完后談談自己的感受。然后讓學生搭一搭,把桌子上的學具像搭積木一樣搭一搭,看誰搭得最漂亮、最平穩,從中你發現了什么?在這樣分一分、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動中,讓學生確確實實地感知這些物體的特征,弄清楚它們的根本區別,為圖形概念的建立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給學生動手操作的自由,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學中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從而使數學課堂更加高效。
總之,教學不只是傳授知識,更在于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讓學生踴躍地參與到教學中,才能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