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紅英
摘 要:“翻轉課堂”是來自于美國的一種教學模式,主張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可以充分利用課堂內的寶貴時間,學生能夠更專注于主動的基于項目的學習,共同研究問題,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試著以《腐乳的制作》一課為例,把課堂還給學生,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作了一些嘗試。
關鍵詞:反轉;腐乳制作;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新課標對該節內容的描述是“運用發酵食品加工的基本方法”。通過自行設計實驗,可以使學生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體驗發現的樂趣,在實踐中體驗成功的愉快,在探索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據此,本節教學目標確定為:
1.以制作腐乳為例,了解傳統發酵技術的應用,說明腐乳制作過程的科學原理。
2.說出腐乳制作的流程,知道影響發酵的因素。
3.根據實驗流程示意圖和提供的資料,設計實驗步驟,嘗試腐乳制作的過程。
4.理解實驗變量的控制,分析影響腐乳品質的條件。
二、教學實施的程序
1.課前準備
筆者制作了關于這一課的微視頻《老師自己做腐乳》,把本人做腐乳的過程全程拍攝,有失敗有成功。在上課前兩個禮拜把視頻上傳至班級QQ群,讓學生自己下載觀看。
2.課堂教學
(1)小組代表發言
第一組:查閱資料,整理了許多關于腐乳的故事并總結了腐乳的功能。本小組的任務完成難度較低,在班級活動中,主要以知識搶答的形式進行。
分析評價:在學生發言的過程中,其他組的同學積極提出問題,比如“家庭制作的腐乳口味遠不及傳統工藝制作出來的口味好,這是為什么?”“工藝程序里老師傅的做法有何奇妙之處”“豆腐乳有其有利身體的一面,那多吃可行嗎?哪些人不宜多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迸發,討論激烈,體現出強烈的表現欲與求知欲。
第二組:向學生闡述了制作原理:
分析評價:通過學生的探討分析,基本解決了以下幾個問題:①你能解釋豆腐上為什么能長出白毛嗎?②為什么普通的豆腐經過多種微生物的作用后,變成了我們愛吃的腐乳了呢?③用豆腐做腐乳,從微生物培養的角度來看,豆腐應該稱作什么?要想保證毛霉的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從理論上可以分為幾種?學生掌握了腐乳制作的原理,并對腐乳制作的大致流程有所了解。
第三組:實地考察了當地的腐乳作坊,品嘗了美味的腐乳和臭豆腐,并團隊合作制作了腐乳。向同學講述的過程中展示了圖片,說明了制作方法。
分析評價:這個環節是本課的高潮,學生參與程度相當高,這個環節解決了以下幾個問題:①腐乳的制作過程包括哪幾步?其中每步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什么?②根據你目前掌握的知識和實踐,你所了解的腐乳有多少種類型?各種類型的成因是什么?哪種適合用來做腐乳?為什么?③腐乳外部有成致密的“皮”是怎么形成的?對人體有害嗎?具有什么作用?④加鹽的作用是什么?⑤什么是搓霉?有什么作用?⑥配制鹵湯的作用是什么?⑦如何控制好材料的用量?為什么要這么做?這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獨立地完成實驗設計,這是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訓練。
(2)教師總結
教師對整個過程要全程參與,并適當點評引導,尤其是腐乳的制作原理和實驗操作。同時要提醒學生注意,毛霉菌的代謝類型是異養需氧型,適宜發酵溫度是15℃~18℃,分類屬于真菌(真核生物),生殖(主要方式)是孢子生殖。
三、教學反思
“翻轉課堂”是學生先在家中觀摩老師的授課視頻,再帶著問題回到課堂與老師一起探討,它更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本課題的實踐,這種模式很成功,學生參與度高,學生自己閱讀、觀察、討論、合作,真正實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學到了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所不能學到的東西。
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也有一些問題,比如有些同學由于不喜歡腐乳的味道,所以對本課內容興趣不大,有天然的排斥感。加上腐乳的制作是經過毛霉等多種微生物的發酵作用形成的,毛霉發酵的溫度為15℃~18℃,所以應安排在春天早期授課和做實驗效果會比較好,但是由于沒有經驗,上到本課題時,氣候已經變暖,導致有些學生的實驗由于溫度控制不好而失敗。
參考文獻
劉曉路.“反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時代教育,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