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霞
摘 要:數學學科是一門基礎的自然學科,有著很強的邏輯性和理論性,不像語文學科那樣有趣,難免有些枯燥無味,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學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就成為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結合初中數學教學實際,就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闡述。
關鍵詞:初中數學;自主學習;問題情境
初中生在數學學習中培養起來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初中生的一種綜合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學生就會有積極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學習數學的強烈求知欲也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是要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科學合理地安排學習時間,開展數學學習活動,積極參與其中,大膽質疑,優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一、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成功教學的基礎,是推動學生參與學習、提升認知能力的內在動力。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把學習當作一件高興的事情來做,就不會對數學學習產生抵觸情緒。從學生心理上來說,就不再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而是一種愉快的享受,是一種快樂的體驗,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就會得到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就會越學越有興趣,越學越想學、越愛學,就會事半功倍。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時,首先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創設適合教學的問題情境,提出難度適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認真思考,自覺學習。
二、精心設計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的興趣被激發、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后,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在回答問題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可以設計一些展示生活問題,能夠解決實際困難的問題,讓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從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這樣的教學方式,就比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一問一答”“你問我答”的教條式教學更有趣,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更高,學生的參與人數也更多,這樣也會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和探索。學生在思索期間,教師可以在教室內來回巡視,參與學生的交流討論。教師在參與學生的學習討論中,特別要注意,如果學生自己能夠發現問題,教師絕對不要代替,如果學生能夠通過獨立的思考解決問題,教師就不要提示,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積極探索,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三、組織小組合作交流,引導學生相互啟發學習
學生在獨立思考無法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參與討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在教學“扇形面積”這一節內容時,就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學生以組為單位模擬“羊拴在樹下吃草”進行探索。準備一根線,線的一邊系在粉筆上,線的另一邊固定在三角尺的一個角上,這根線要比三角尺的邊短,讓學生認識到三角尺是樹樁,粉筆是拴在樹樁上的羊。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分別演示羊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積。學生演示時,就可以拉直短線,用粉筆畫出一個弧形的軌跡,從而讓三角尺的邊與粉筆畫出的弧形形成幾個扇形,這些扇形面積的和就是羊吃草的最大面積。在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后,接著提問學生:哪些因素與這個面積有關系,如何求解呢?學生就會更加積極、更加主動。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教師要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也要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積極思考,認真總結,不斷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孫慈根.初中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2011(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