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沁
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使命。作為一名教師,任重而道遠。在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關鍵詞:化學教學;化學實驗;創新
一、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創設興趣小實驗,激發學生主動參與
在探究學習鹽酸的性質時設計這樣一個實驗:把兩個雞蛋分別投入盛有鹽酸的燒杯中,結果雞蛋跳起舞來,同學們訝奇極了,通過一個小實驗把學生帶入到一個奇妙的化學世界,激勵他們尋求、探索其中的奧妙,使學生急切地想了解這究竟是什么原因。頓時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起來了。學生個個情緒高漲,都主動上臺表演實驗。這樣,使學生積極參與,取得成功的滿足感,既為學生創新奠定了基礎,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情感。
2.創設實驗問題情境激勵學生主動思考
例如,講到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這個實驗時,我設計幾個問題給學生思考:(1)課本上的演示實驗有何不足。(2)你能改進實驗的測定方法嗎?此時,全體學生思維活躍,紛紛提出改進方法,有的說在酒精燈上點燃紅磷時會有一定量白煙逸散到空氣中,對環境有一定的污染。有的說用白磷代替紅磷。有的說利用太陽能點燃瓶內的白磷……然后引導、分析、歸納,師生共同設計出這樣一個方案:取一大試管,用四根橡皮筋分成五等分,裝進足量的白磷,塞緊橡皮塞,然后加熱,白磷燃燒完并冷卻后,將試管倒置于水槽中,打開彈簧夾,水就會流入試管中,流進試管的量正好占試管容積的1/5。多次對演示實驗的改進,使學生敢質疑,勤思考,培養創新能力。
3.自己設計實驗,促進學生主動探求
在實驗課教學中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讓學生通過閱讀、研討、自己設計實驗。具體做法是:把實驗的器材步驟、現象、結論等要素設計成空白實驗報告提供給學生。學生在自己的小組中閱讀、思考、研討,共同填寫實驗報告,等于是自己設計實驗,自己進行操作、觀察、分析,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認真閱讀教材,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熱烈的討論,他們互相補充、互相幫助共同填寫有關內容。教師在課堂上只做啟發和點撥。
二、營造開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以往的教學是一味地往學生頭腦里灌輸知識,學生只是“鴨子聽雷”。這樣的課堂常常是死氣沉沉,沒有活力,沒有激情,更談不上學生自主學習和思維創新。新課改要求教師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寬容的、持久性的,容易接納的課堂氣氛,努力創造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形成持久性的學習興趣。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要積極鼓勵,當學生回答問題出現了笑話,其他學生會有反應,這時決不訓斥學生或打斷學生回答問題,而是用目光、語言給予勇氣、思維方面的肯定,用心進行交流,然后再予以糾正。
三、史料分析,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
結合化學史進行教學,可使學生學會適用知識和探索知識的方法,啟發學生主動進行創造性思維。例如,學習“原子結構”部分,我提供以下史實: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在19世紀初提出了近代原子學說,他認為物質是原子構成的,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實心球體,同種元素的原子性質和質量都相同。道爾頓的原子學說對化學的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從現代的觀點看,道爾頓學說中的三個主要論點都是錯誤的。道爾頓是學生在初中化學中接觸的化學家,他的觀點怎么會有錯?現代的物質結構學說又是怎樣的?學生的求知欲望由此得到激發。學習酸堿指示劑時,我給學生介紹了波義耳發現鹽酸使紫羅蘭花瓣變色的事例,學生都非常主動地去探究酸堿指示劑的變色情況。
四、采用發散思維訓練,培養思維的創造性
采用發散思維訓練,即由一點擴展到眾多的線或面,形成立體思維網絡,來培養思維的創造性。
五、課后反思,優化創造性思維
例如,門捷列夫通過反思法國化學家尚古多提出的“螺旋圖”分類方法,德國化學家邁爾在他的《現代化學理論》一書中刊出的“六元素表”,英國化學家紐蘭茲提出“八音律”,以前人工作所提供的借鑒為基礎,頑強努力地探索,于1865年2月創造性發表了關于元素周期律的圖表和論文。
六、理論聯系實際,啟動創新思路
時代的發展已告訴我們,學生不能再從學科概念到學科概念,從課本知識到課本知識,而要讓學生具有關心社會、聚集熱點、展望未來的美好理想。那么學生更應具備應用學科理論知識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裴光亞.創新意識與數學教學[J].中學數學,201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