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宏偉
摘 要:本文通過體育課堂教學中,課始設疑,課中小議,課末質疑的教學模式,闡述體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動腦的習慣。
關鍵詞:體育教學;課始設疑;課中小議;課末質疑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5)10-0033-01
在我們日常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傳授知識技術習慣于:教師講解示范,學生聽講解看示范;學生模仿練習,教師指導糾錯;教師小結評價,學生墨守遵從。長此以往,學生養(yǎng)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學習上不愿動腦的習慣。因此通過體育教學培養(yǎng)學生動腦的習慣,既是當前體育學習之需要,又是長遠之大計。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內容,課始設疑,課中小議,課末質疑。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動腦思考的習慣,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充分發(fā)揮學生潛能。
一 、課始設疑
有疑則有思,無疑則無思,在每一節(jié)課前,我總是吃透體育教材的內在結構和聯(lián)系,備課時既要備技術動作講解、示范、練習方法,還必須進行“課始”巧妙設疑,在培養(yǎng)學生動腦思考上下功夫,創(chuàng)設“跳一跳就能摘到蘋果”的疑境或懸念,使學生在強烈的求知欲下,突出運動技術重點,突破運動難點,最終目的是使學生現(xiàn)有水平“向”未來發(fā)展水平的遷移,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如:在一節(jié)高一年級挺身式跳遠新授課上,課始我先給學生設立以下教學情境:地面上分別畫了相距3米、4米、5米、6米兩條線(線對面放海綿墊以免學生受傷)相當于不同寬度的渠溝,學生可以用任何方式跳過,不可踩線,否則視為失敗,每人每個寬度3次機會。學生嘗試熱情很高。練習后,教師一問:跳得遠的同學有何特點?二問:影響跳遠的遠度你認為最關鍵在哪里?三問:跳遠與你的哪些身體素質有關?這時,教師不要著急引出課題,而是給學生一點時間,讓學生動腦思考,當學生感知自己的知識和運動經驗能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時,便是學生在跳的過程中有心思考和體會,若回答不出,老師恰如其分地引出新的課題。這樣通過提問設疑,引導學生獨立地進行探索或帶著問題進行運動體驗,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達到學生動腦動體,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二、課中小議
所謂“小議”就是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陳述自己的見解,發(fā)表不同的看法,這是培養(yǎng)動腦習慣的關鍵。體育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開動腦筋,積極發(fā)言,積極示范,積極評價,不僅使體育課堂氣氛輕松、活潑,還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如:高一年級挺身式跳遠第五節(jié)課,本課重點是騰空和落地技術動作;難點:騰空與落地銜接。教師講解示范后,安排分組練習,要求每組練習中互問互學,練習完后,每組介紹一個完成動作的學習方法、提一個問題、做一個示范、分析蹲踞式與挺身式區(qū)別。老師巡回適時加以引導。通過“有的放矢”的課中小議,讓學生了解跳遠騰空和落地技術動作,突破騰空與落地銜接難點。同時也緊緊抓住了教學內容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兼顧跳遠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和前后銜接,進而使學生體會到跳遠所帶來的快樂。本堂課實際效果的亮點:(1)小組同伴間的積極性充分被調動。(2)課堂出現(xiàn)了認真動腦思考,互幫互學現(xiàn)象比比皆是。(3)小議過程中:每一個小組的問題、示范、分析都能緊緊圍繞著騰空落地技術環(huán)節(jié)展開,提高了教與學兩方面的效益。
三、課末質疑
對于高中學生來講,興趣愛好相對穩(wěn)定,指向性明確,渴望成功欲望加強,并已具備一定體育知識、運動經驗、運動技能,具有一定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切都為“課末”質疑教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教師重視質疑問題的提出,講究問題的系統(tǒng)性、啟發(fā)性和針對性,往往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參與解決問題,這種質疑仍注重教師的教,并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視角提問題、看問題,離開了教師,學生就不知所措,就不會質疑。如:在高一年級挺身式完整技術教學結束時,我采用質疑模式是:(1)學生提問題。(2)學生解決問題。(3)學生示范。(4)學生分析、點評、糾錯。(5)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引導,師生共同討論,最后解決問題。自始至終問題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解決,教師輔助參與、學生是主體。久而久之學生敢于質疑,樂于思考,擴大了教學本身的廣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