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貴
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國家永葆生機和活力的源泉,更是衡量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的重要標準之一。隨著新課程改革標準進程的推進,對小學數學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就要從小學抓起,首先教師要從自身出發,創新教學策略。
關鍵詞:自主學習;多媒體技術;創新意識
時代在發展,教材也在不斷地進行改編和充實,學生也在不斷地適應變化,因此,教師的教學策略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緊跟新課改的標準,并結合教學經驗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對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進行科學而合理的調整。過去教師那種備一次課就可以一勞永逸的日子再也一去不復返了。那么,如何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創新呢?
一、幫助學生樹立創新意識
小學生普遍處于7歲~13歲,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和強烈的求知欲,這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心理特點,趁熱打鐵,因勢利導,以這一心理特點為契機,幫助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小學數學旨在幫助學生習得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非提高考試分數。小學數學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起著至關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創新意識,以迎合當今社會的需要,努力將自己打造成為社會需要的綜合型人才。(1)教師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素養以及一定的學術鉆研能力,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利用小學生對老師的崇拜心理,散發獨特的人格魅力,帶領學生暢游數學的奇妙世界;(2)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和想法,鼓勵學生大膽地將自己的意見說出來,并給予適當的鼓勵和獎勵;(3)善于提問,引導學生活躍思維,拓寬思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自主學習,即學生自主制訂學習目標、監督學習、檢驗學習效果的過程,一方面可以節省課堂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掌握自主學習能力,將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真正實現“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對學生的一生來說都是一筆受用不盡的財富。譬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上課之前進行有效的預習,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有目的地學習,久而久之,學生就可以根據這個思路進行自主預習。例如,在講授“小數的大小比較”之前,我布置的預習問題是:(1)你覺得哪個整數比較大?(2)加了小數點之后,你覺得哪個小數比較大?進行過有效的預習之后,教學活動也得以更加順利地展開。
三、實施分層教學
教師職業道德要求我們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但眾所周知,每個人的天資、理解能力、對于數學學科的基礎、興趣都迥然不同,因此教學策略也不應該“一刀切”。教師可根據平日里對學生的觀察,將學生劃分為上、中、下三個不同的層次,在進行教學時,分別對待,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對于優等生,設置一些自主探究題目,以激發他們的鉆研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而對于略為遜色的學生來說,教師則更應給予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及時地引導、鼓勵,設置較為輕松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容易達到,樹立信心,享受成功后的喜悅和小小的成就感,從而向著更遠的目標邁進。當然,這個層次的劃分需要教師獨立完成,切莫被學生知曉,以免影響班級團結,而有損學生的自尊心。
四、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在信息化的今天,多媒體技術儼然已經成為課堂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它以強大的優勢席卷了課堂,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五顏六色的圖片、靈動優美的音樂、富有吸引力的卡通人物、情境遠遠比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更加奪人眼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是有效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教師不妨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興趣緊密結合,寓教于樂,可謂是一舉兩得。例如,在講授“數一數”這一課時,我精心制作了課件,為學生創設了大森林的情境,活蹦亂跳的小動物、生動形象的鳥語花香,學生仿佛置身其中,紛紛把眼睛睜得大大的,目不轉睛地盯著大屏幕。多媒體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使用多媒體的同時,教師也應該注意趨利避害,以免多媒體的制作過于精彩造成本末倒置,包括板書的忽視等等。
總而言之,作為站在教育最前沿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樹立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每一個學生,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活到老,學到老,不斷調整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新課程改革思想貫徹并落到實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真正實現“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
參考文獻:
[1]梁小蓮.談小學數學課堂創新[J].科技文摘報.教育周刊,2010(06).
[2]周應學.新課改下小學數學課堂創新能力的培養[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