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伽
[摘 要] 旨在探討在信息技術變革所帶來的大數據時代,出版產業該如何應對教育的信息化。從充分孵化、匯集平臺、形成品牌、全面推廣四個方面系統闡述安徽出版集團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實踐經驗。最后從宏觀上對政府相關部門在其中應有的作為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教育信息化 安徽出版集團 傳統出版 電子書包
[中圖分類號] G2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5) 04-0054-04
信息技術在當前的變革中,最深刻的變化莫過于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認為,每個企業都要有一個大數據的戰略,有的話,你會在數據鴻溝的右面;如果沒有,可能就在數據鴻溝的左邊,這樣企業之間就會產生競爭差異。面對新興產業的迅猛發展,傳統產業必須適應新興技術的發展,并與之融合、再融合。
1 教育信息化對出版產業的深刻影響
眾所周知,出版產業中最核心的板塊是教育。行業人士都清楚,當前中國的傳統出版行業中70%的產值都是由教育出版貢獻的。根據《2011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摘要)中披露的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出版單位總體經濟規模綜合評價前10位中,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等教育類出版單位占據了半壁江山。從各個省的出版情況看,也是如此。人口多的省份,相對來說出版產業規模就比較大,究其根本,也是因為學生人數較多。因此,教育對于出版行業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1 挑戰——由內而外
隨著全球性教育數字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數字教材、數字教學資源和出版服務將成為未來教育出版的主戰場,教材教輔圖書的生產、提供和服務的方式勢必發生革命性變化。從發展趨勢看,傳統出版社提供的紙質教材單一產品形態,以及一年兩季的征訂銷售方式等已不能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教育信息化帶來的是系統的變革,從產品的設計思路,到內容的呈現形式、介質和載體,再到分銷渠道、服務平臺和盈利模式等都與傳統的圖書出版不同,因此對傳統教育出版造成很大沖擊。
2012年,244歲的《大英百科全書》停止了紙質版的出版。近兩年,從《牛津詞典》到《紐約時報》,大牌新聞出版商不斷放出要停止出版紙質讀物的風聲。在維基百科的沖擊下,《大英百科全書》無奈倒下。或許所有的傳統讀物,都將面臨一場“維基百科們”的狙擊。在互聯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今天,中小學生遇到不認識的字已經不是去查閱《新華字典》,而是打開各種各樣的搜索引擎就能即時獲取所需的知識。遇到不會念的英語單詞,不再查電子詞典,而是用點讀筆一點,馬上就能聽到純正的發音;遇到不會做的數理化題目,已經不需要打電話詢問同學或者老師,只需要聯網與網絡上的名師視頻即可。技術的變革讓教育出版從服務模式上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果傳統出版行業還在死死抱著教材教輔這一簡單粗放式的出版發行模式,勢必被新興的技術“拍死在沙灘上”。在這種境遇下,國內很多出版集團紛紛“搶灘”數字教育,電子書包應運而生。雖然在一段時間內,教育信息化還不會對傳統出版產生足夠致命的沖擊,但傳統出版面臨的新技術、新手段、新媒體挑戰已深入骨髓,迫使每一家傳統出版單位都不得不嚴陣以待。
1.2 最大的挑戰——人才問題
從當前的形勢看,教育信息化對傳統出版實質上的沖擊還不是很明顯,但不出三五年,傳統出版編輯就會慢慢感到不能適應教育信息化條件下的各項工作。傳統案頭工作中只會看稿子的編輯已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既懂技術又懂專業的復合型人才才是時代的需求。如果這個核心問題得不到解決,傳統出版就會逐步陷入“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軟辦法不頂用、硬辦法不能用”的尷尬境地。
1.3 機遇——由外而內
挑戰和機遇總是并存的,挑戰越大,機遇也就越多。雖然教育信息化的日新月異對傳統出版造成越來越多的沖擊,但作為在教育行業“深耕細作”多年的出版行業,仍然掌控著數字化教育領域的主動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促進教育內容、手段和方法的現代化,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2012年,教育部等九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當前幾項重點工作的通知》,強調要加快建設“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大力打造政府主導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
要實現上述種種,沒有強大的教育內容做支撐,各種平臺也好,手段也罷,通通都是擺設。而恰恰傳統的出版單位,特別是教育出版單位,在幾十年的出版實踐中,積累了海量的優質教育資源。必須了解到:出版與教育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關系,在數字化環境中,出版工作的社會地位和重要意義將依然存在。撥開“數字化迷霧”,數字化教育出版的本質仍然是出版,各種終端設備取代傳統出版的紙張,數字技術取代復制,網絡傳播技術取代發行,這些只是形式上的變化,而編輯出版工作對知識內容的聚合、加工、提煉在數字時代將始終存在,并將更加凸顯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2008年由湖南出版集團與深圳華為技術公司合資成立的天聞數媒科技公司,就是傳統出版內容與先進技術結合的一個典型代表。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的教育出版僅限于教育部門,只和學校打交道,而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讓傳統出版將業務面拓展到技術研發部門、硬件生產部門、系統集成部門、平臺建設部門等出版的外圍,大大拓展了教育出版的外延。教育科學出版社社長所廣一曾在接受采訪時說過,未來各種線上的課程教學、課外輔導、家庭作業、虛擬體驗等方面應該會有盈利前景。另外,在各種移動終端上的應用會越來越豐富,比如教育游戲、電子書、案例庫等,尤其是手機上的應用可能會是教育出版盈利的突破點。
2 安徽出版集團在教育信息化出版方面的探索和實踐
2005年底安徽出版集團成立之初,就把教育信息化出版方面的探索作為集團新興業務模式的一個核心板塊,由分管老總帶領以安徽電子音像出版社為主的多家單位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經過多年的實踐,安徽出版集團逐步形成了自身特色的數字化教育出版模式。這里需要進行說明的是,安徽的教育出版在全國屬于比較特殊的一個省份:首先安徽沒有自主教材,也就是沒有任何可以依托的“源”,這給出版集團的數字教育開發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其次安徽的出版和發行是獨立的,這讓出版集團在新產品的推廣上也遇到一定的政策壁壘。但這些并沒有阻礙安徽出版集團在數字化教育出版上的前進步伐,反而更促進出版集團在新一輪的教育市場分割中積極搶占更大的市場。
總的來說,安徽出版集團的教育數字出版實踐可以總結為:充分孵化,匯集平臺,形成品牌,全面推廣。
2.1 孵 化
依托時代數碼港建設一個1000平方米的“教育數字出版研發與示范基地”,搭建教育云計算中心、數字教育培訓中心、教育產品體驗中心。全面整合集團公司教育資源,實現科研技術集成創新,形成教育出版信息化產業示范應用。當前安徽出版集團內部已基本形成以時代新媒體出版社為龍頭,以安徽教育網絡公司和安徽時代漫游公司為主力的多方位布局,分別在視頻教育、電子書包、數字校園和幼兒互動教育等多領域拓展。
2.2 平 臺
依托安徽出版集團與安徽省教育廳聯合創辦的“時代教育在線”,搭建教育數字出版云平臺,建立面向區域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兩級云平臺服務體系,實現與政府主導的省級教育云平臺的互聯互通。
2.3 產 品
經過多年的探索,安徽出版集團形成了多方位的產品線。
2.3.1 無紙化教材的開發
針對來勢洶洶的電子書包,安徽出版集團早在2009年就開始立項“無紙化教材”的開發,并被省發改委列入安徽省861項目,現在首套無紙化教材——初一《信息技術》已經開發成功,正在16個地市的學校進行試點。地理、歷史、生物等科目也已經立項,正分步驟開發和學校試點同步進行。
2.3.2 時代e博·智慧校園
安徽出版集團圍繞學校搭建自主管理的分平臺,提供“云+端”技術集成研發和教育資源數字出版雙重服務,以“創新服務模式,共享教育資源”為建設目標,重點為學校提供應用服務。目前這個系統正積極與人教社的數字校園系統進行嫁接,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地方版“數字校園”。
2.3.3 時代名師堂
集團旗下新媒體出版社作為國內首家主動從傳統音像出版單位轉型的出版社,近幾年整合省內外一線名師的資源,利用先進的演播設備,自制了大量的優質教育視頻節目。內容涉及從小學到高中的全部課程,歷年中高考經典題型的講解等。經過對這些視頻的各種技術加工,逐步形成了以多屏融合的“空中課堂、在線課堂、移動課堂”為一體的內容庫。
總的來說,安徽出版集團結合數字教育產業特點,重點圍繞技術集成創新、教育資源編輯策劃、硬件設備集成應用和市場運營推廣,形成了支撐數字教育產業的四大業務板塊,拓寬了數字教育產業鏈。
2.3.4 推 廣
教育信息化從根本上改變了當前的教學模式、學習模式,更改變了傳統出版行業的市場推廣模式,以前單純的跑學校找代理模式不實用了。安徽出版集團在市場拓展上也是積極尋求突破,另辟蹊徑,以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等方式形成新的市場訴求。比較典型的有:全國出版領域首款平板電腦——少年派名師教育平板,已經推向市場兩年多時間,銷售一直很好;與移動運營商合作“數字校園”,實現教育的全面增值服務;開發基于互動點播技術的“教育頻道”,在電信、廣電的雙向網絡上進行付費點播,已經實現在多省份接入運營;通過自主的技術開發,針對社會教育推出了自助式點播系統。全國首套學生心理健康自助交互式咨詢系統已經在合肥一中等名校試點,里面不僅結合國內知名心理專家的海量內容,還有美國當前最主流心理專家的內容。以上的推廣模式,都是基于安徽出版集團海量的內容體系,而且這些內容均為該集團所獨有。
3 對出版產業全行業應對教育信息化的思考
客觀地說,隨著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信息化對出版全行業的影響將是深遠的,更是積極的。曾幾何時,人們對電子書包的認識僅限于電腦終端等硬件取代紙介質圖書,因此傳統出版的業內人士處于害怕失去教育這個主導出版行業主要利潤支柱的恐懼之中。從最初的抵觸情緒,不愿意接受教育信息化對傳統出版產生的變化,經歷漫長的糾結過程,才意識到唯有從思想上徹底轉變,積極適應教育信息化對傳統出版帶來的影響,最終實現師夷長技以制夷。
3.1 不懼怕,不抵觸,積極應對
安徽出版集團在3年前就在人才上特別是數字出版的復合型人才上進行布局,這兩年又大膽創新,提拔了一大批70后、80后干部,讓他們充實在業務一線;給他們提供平臺,讓他們去闖、去干。
3.2 急不得,緩不得,分步實施
從宏觀上說,教育信息化要想全面在出版行業有所建樹,最重要的還是要得到國家政策層面的支持。作為出版行業最大的教材板塊,目前仍以政府采購為主,而各種新型的信息化教育產品,要想納入國家采購的范疇,從操作層面來說還有很多的問題。
3.3 丟不得,亂不得,內容為王
對于教育信息化的洶涌浪潮,傳統出版決不能亂,要胸中有丘壑,更不能把自己擅長的內容策劃整合等優勢丟失。從長遠來說,電子書包也好,教育平臺也罷,最終都需要海量的優質內容方可落地生根。
3.4 左不得,右不得,適時整合
教育信息化是一個全新的產業鏈,不可能是一兩個行業所能完成的,比如技術開發商、渠道建設商、硬件提供商、系統集成商等,都涉及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領域。這也是當前很多行業都介入電子書包開發當中的緣故。但從各個省實施電子書包的情況看,只有整合成一個完全的產業鏈,方可順利實施。所以出版行業要介入到技術商到硬件生產廠家,深度整合,形成合力。
4 結 語:對政府主管部門的建議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和發展,關乎國家大計,關乎子孫后代,作為國家主流的傳播陣地,更要為我們的子孫后代把好教育信息化的內容關。從近五年來電子書包發展的各種現象來看,筆者認為,教育信息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部門盡快制訂相關政策并給予大力支持,要明確標準、規范管理。
一是確定標準。教育信息化也好,電子書包也好,現在都是莫衷一是,所有從事這個行業的都說自己是電子書包,但其實是不是真正的電子書包,恐怕全國目前沒有幾家能排得上。政府部門應確立電子書包和教育信息化的標準,確定準入門檻。
二是規范管理。對于開發電子書包和進行教育信息化整體建設的企業和單位,政府應確定主管部門,形成有效的管理和監督。
參考文獻
[1]陳偉,徐建華.試論我國出版業融資的基本環境[J].大學出版,2004(2)
[2]汪湛彬.淺談全媒體時代出版編輯的流程再造和文化責任[J]. 新聞世界,2013(7)
[3]唐乘花,張波. App時代傳統圖書編輯的技術應對[J]. 科技與出版,2013(6)
[4]馬藝波.數字出版環境中的編輯思維[J]. 新聞愛好者,2012(15)
[5]趙杰.淺析數字出版背景下的業務流程再造[J].新聞傳播,2012(7)
[6]吳永和,雷云鶴,馬曉玲.電子書包中的電子課本應用需求研究:基于電子課本標準的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13(5)
[7]周榮庭,謝廣嶺.云出版:數字出版產業發展新的理念構建和方案設計研究[J].中國出版,2013(10)
[8]祁庭林.傳統出版該如何應對數字出版的挑戰[J].編輯之友,2007(4)
[9] G. Chabert,J. Ch. Marty,B. Caron,T. Carron,L. Vignollet,C. Ferraris. The Electronic Schoolbag, a CSCW workspace: presentation and evaluation[J]. AI & SOCIETY ,2006 (3)
(收稿日期:201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