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樺

摘 要:本文探討了優秀傳統文化與英語課堂融會貫通的有效途徑,并從中職學生的特點、國家對人文教育的需求分析了利用英語課堂滲透《弟子規》習得的有效性、必要性和匹配性。在此基礎上指出了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相匯通的課堂設計,以提高中職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傳統文化意識。
關鍵詞:弟子規 傳統文化 英語課堂 中職學生
有言道,“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觀園中,諸子百家熠熠生輝,儒道釋和諧共生、相輔相成”,表現形式雖各有不同,但其宗旨皆為“教育人人為善,教育人人求仁”?!兜茏右帯吩队柮晌摹?,以《論語》“學而篇”孔子語為總敘,引出孝悌、謹信、泛愛、親仁、學文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
中職業學校中普遍存在“重技術、輕人文”的教育傾向,基于“精神貧血” “德育沙漠”的現狀,加強中職學生人文教育,已經成為當前中職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然而傳統文化并非獨立而行的人文教育,作為一名中職學校的教師應以學促教,學習了傳統文化特別是《弟子規》的精華,應將之與學科相結合,更好地反饋與學生,讓學生從方方面面學習、體會傳統文化的精髓。
英語向來是中職教育的一大難題,我們應以此為契機改變教育模式,在教授學生英語知識的同時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轉變教學觀念,使學生不僅能用英語進行簡單的溝通交流,同時可以用英語流利地介紹中國及當地豐富、特色的文化,能夠實現在灌輸外來語言載體的基礎上正確進行本土文化輸出。英語課堂是傳播、介紹文化知識的優良載體,因此,如何在英語課堂上不斷滲透“弟子規”及傳統文化思想,是我們迫切需要探討、試驗的課題。以下是筆者對中西文化思想融合滲透途徑提出的幾點見解。
一、潛移默化育人,潤物無聲立德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傳統文化與人文教育相輔相成、息息相通,新課標對中職德育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作為中職學?;A文化學科的英語,教學中的人文滲透與傳統德育課中的教育大不相同。因此,應根據英語學科的特點和實際,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文化素材,把知識教學與文化教育有效地結合起來。
教師在教學中明確了把傳統文化滲透放在首位的主觀愿望,通過鉆研教材挖掘出深藏其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設計出恰當、新穎的思想教育內容與教育形式,才能真正實現“傳道、授業、解惑”。同時,通過對中西文化的對比和糅合,能讓學生對英語課產生濃厚興趣和主動參與意識,使學生成為課堂主導力量,有效激活英語教學過程。學科知識是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基礎,而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反過來會對學生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兜茏右帯犯髌路謩e以家庭規范、處事準則、修身目標及發展基礎作為社會做人的基本教導,是立人之本,英語課堂中可以從這幾層面入手將人文教育滲透。
1.修身齊家的人生信念
《弟子規》中以孝悌開篇,足以可見“孝”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靶ⅰ弊衷熳纸Y構,是一個“老”字為上意為父母長輩,“子”字為下意為子女,表示子女要侍奉父老?!兜茏右帯分薪虒覀円Хā⒄疹?、孝順、孝敬父母,才能秉承父母的志節、志向,落實父母的期望。
在《新模式英語1》教材中的Describe family relationship章節,課文目標是向友人介紹自己的親屬,在講授完英語中的介紹用語之后,可以穿插中國的傳統禮節講解,如何有禮貌、正確地稱呼長輩,對中西方描述家庭人物的詞匯進行對比及文化差異剖析,使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傳統的家族觀念。同時,讓學生獨立完成描繪自己家庭的family tree,引起學生進一步提高對家庭成員、對父母的關注度,將家庭關系與英語詞匯相關聯,不少學生在繪圖過程中思考并向老師請教家庭人物關系。老師在總結環節順勢引出《弟子規》中關于孝悌的經句共同誦讀,這便是傳統文化的無形滲透。
2.恬淡物外的人生修養
中華傳統文化重視人的內在修養和精神層面的鍛造,《弟子規》中“謹信、泛愛”篇章傳遞做人的基本準則,教導學生為人處事的規范,要求我們待人平和、創設身心和諧向善的環境。文化導入是語言與思想習得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利用環境背景的創設可以使得學生主動參與體驗跨文化交往,從中感知外來文化背景,獲得文化知識,形成不同的文化意識。同時,學生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傳統文化產生謹慎、平等的文化態度。
節日是學生較為感興趣的話題,教師可巧借話題之力,充分將節日背景與傳統文化有效結合。例如感恩節來臨之時,老師除了介紹豐富的節日文化外,還可引入《弟子規》中的“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讓學生感知將別人的愛永記于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讓學生知道感恩生活,倡導尊重人格、推己及人的道德觀念和“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責任意識。
3.向善進取的人生規范
《弟子規》中“親仁、余力學文”篇章展示了傳統文化中的親善去粕及學習延續性,告訴我們如何正確看待求學與如何有效學習,學習內容不限于書本知識,還包括向仁才者、品德者學習。
大部分中職學生對學習英語抱有消極的態度,不認真對待英語課堂上的學習與操練。通過對《弟子規》中經句的了解,如“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等,引導學生提高對英語學習的敏感性,教會學生正確教授習得方法,并鼓勵學生要在實踐中運用,繼而達到接受和掌握英語,且受到傳統文化熏陶的目的。因此,教師要積極創造積極的仿效對象、實踐和鍛煉的平臺,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實踐自己的所學內容,激發興趣和動力,獲得學習成就感和民族自豪感,了解學習的意義。
二、以身立教,立德樹人
《弟子規》中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痹趯W科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前提,需要教師首先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加強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弟子規》的學習,正己才能化人,樹己才能樹人。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行為的示范者,教師的言行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人格素養也影響著學生的成長。
近幾年,筆者學院成功舉辦了大大小小、多種有關傳統文化傳播的活動,筆者有幸參與其中進行學習弘揚。印象較為深刻的是一次新進教師培訓活動中的傳統文化專題,有位傳播者提出了“做孩子一生的貴人”的議題,讓教師們共同探討挖掘深意,傳播者用了一天時間教會我們如何做人做事并轉幸于他人,讓我們茅塞頓開。作為教師應具有的良好德行雖謂可以利益學生一生,但何嘗不是對自身的教化。
“沒有一流的技工,就沒有一流的產品”,但一流的技工不僅是技術一流,而應同時具備社會能力及良好的道德品行。要使我們的學生成為“在學校是好學生、在家是好孩子、在企業是好員工、在社會是好公民”的德才兼備之人,作為范之者,我們是否得扮演好自己的各種社會角色,先成為一名好子女、好夫妻、好父母、好公民,其次才是好教師、好的工作伙伴呢?作為一名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我們肩上所擔負的重任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更多的應是以國學典范、傳統文化精髓進行“長善、救失”,做到修身為本、以身作則,對學生做出更多的良好德行示范,正可謂“上所施、下所效”。日后,我們可以從傳授學生知識的過程中汲取更多的感悟和正能量,且能讓我們自己修德正身,才是學習傳統文化并于學生心中開花結果的真正意義所在,道“教學相長”即亦為此吧。
在課堂上,從踏入教室到走下講臺的九十分鐘,抑或是走在校園校道上與學生的擦身而過,都有太多細微時刻可以做到言傳身教:撿拾紙屑、整理講臺、鞠躬相禮、善言善語、含笑問候、待物以禮、言出必行、有禮有節、相尊互愛……以身作則即為無聲的教員,強師德、建師風,才能真正做到正人、樹人。
三、寓教于樂,施愛于行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亦為文化的寫照?!?目前中職課堂倡導任務型、行為導向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行為感知、親身體驗、動手實踐、主動參與及合作互助等方式,實現教學任務目標。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英語課堂的特色,設計合理有趣的英語互動活動,讓學生實現有效交流、學習,感受成功,同時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在此語言活動訓練基礎上,引入傳統文化的德育行為準則,使學生做到思行合一。下面以《新模式英語1》教材內容為例,配以《弟子規》經句進行融合教學,供參考之用,詳見下表。
教學內容 《弟子規》經句
Pre-unit: Greet your friends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現能?!?/p>
Unit1: Express preference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p>
Unit1: plan a study schedule “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p>
Unit3: Express needs “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p>
Unit2: Describe clothing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p>
Unit3: Place order “對飲食,勿撿擇,食適可,勿過則?!?/p>
Unit4: Describe parts of a home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無變?!?/p>
Unit6: Identify illness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p>
Unit7: Write your job interview “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礪?!?/p>
Unit8: Evaluate study habit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在現如今網絡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學生對電子產品特別是手機的依賴性逐年上升,不管是課前課后,甚至是課中,學生對手機眼手不離,因而造成了諸多行為弊端,如對活動冷漠化、交流鮮少,言行粗暴、遲到早退等現象屢有發生。而中職學校的學生踏上工作崗位的年紀偏早,如不能在校園期間對其進行心靈改造和德育教化,使其成為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那么踏上社會他們將處于被動之勢。
中職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勢在必行,以優質文化改變學生思維、提高文化素養、淡化學生物欲追求、抑制惡性發展、美化心靈、引導向善健康。筆者對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立下規矩,如課上遲到須用英語說出歉語,并引出經句“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進入教室時著裝不得體,須用英語說出身上所著衣物的詞匯,并告之“冠必正,鈕必結,襪與履,俱緊切”;課上玩手機游戲、看課外不良書籍,必以“非圣書、屏勿視,弊聰明,壞心智”來教導學生,糾正其不良行為。這樣一來,既讓學生復習了所學的英語知識,又能讓學生以此反思其過錯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科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應注意掌控氣氛,態度應真誠、理解、尊重學生;注意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心理狀態;注意針對性并從實際出發;講求幽默、客觀性;把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的過程;應正確體會好“度、時、效”;淡化德育痕跡,隨時調整教學形式和方法。反之,會產生反效果使得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抵觸、消極心理。
四、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了時代的新主題,我們應準確把握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夢之間的共同成果,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實現中國夢的正能量。
乘著教育改革之風,筆者所在學院自2012年推行《弟子規》入校園活動以來,努力培養全院師生學生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把核心價值觀和《弟子規》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開展以傳承漢文化中“成人禮”等系列活動,創新教育模式、豐富教育載體,校園上下、師生一體學習力行“弟子規”,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皆因這場革命性的方向引導受益匪淺;推行“全人教育、全面育人”的教育舉措,以“全人教育”理念結合傳統文化滲透引領基礎教育改革,英語課堂作為基礎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了解傳統文化之精髓,能用英語向世人正確介紹我們的文化瑰寶、智慧結晶,并與具有時代特征、促進發展的西方文化相匯通,讓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大智、大真、大美,讓傳統文化與時俱進、與世界接軌。
綜上所述,構建和諧社會正是需要全體國民提高自身文化素質,以德正身、修身養性,繼而傳承文化瑰寶、精神之根?!把浴睘閷W生之師,“行”為學生之范,我們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言傳身教、以身作則,采用形式多樣、活潑生動的課堂形式進行教育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精華,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豪、認同感,實現中華文化的弘揚與傳承。
這些文化財富盡管歷經世代更迭,卻仍始終根植在每一位國人的心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亟待加強,且須堅持不懈,方能培養出人格更加完善、德育更加夯實的人才,方能讓學生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每一步都能走得更加堅實、穩健。
(作者單位:海南省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