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軍 江潔 孟飛



摘 要:本文介紹了作者學校以央財項目建設為契機,積極推進校企、校校合作的方法和成果。應用化工技術專業自2012年被確立為中央財政支持特色專業建設項目以來,項目組在推進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別在校外實訓基地建設、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中高職教育銜接以及社會服務與培訓方面,緊密與周邊企業、中職學校合作,豐富了專業建設內涵,提升了專業服務產業的能力,同時也指出了在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校企合作 校校合作 專業建設
課 題:本文系中央財政支持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應用化工技術特色專業建設項目(2011123)、安徽省省級示范實驗實訓中心建設項目(20101427)、安徽省優秀教學團隊建設項目(20131498)研究成果。
自筆者所在學院應用化工技術專業被確立為中央財政支持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以來,我們通過兩年的努力,較好地完成了項目建設方案所預期的建設目標。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校企、校校合作工作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一、校外實訓基地及內涵建設
主要有兩大塊:一是與滁州市及周邊的化工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外頂崗實習基地;二是企業根據本身的用工需求,定期接納學生開展生產實踐活動,校企雙方派指導教師共同指導,學生通過定職定崗、定期輪崗和實際操作等方式保證實訓實習效果。
校外實習與就業基地采取學院協調指導、系部具體運作、校企共同管理的方式進行。學生走進企業后,我們采取“企業為主、學校為輔、校企共同參與考核”的原則,由雙方指導教師共同填寫《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生頂崗實習任務書》;食品與環境工程系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不定期選派專業教師赴企業開展實習情況檢查,參與學生實踐成績考核、反饋學生在企業的工作信息并及時分析總結;企業負責做好頂崗實習學生的學習、生活、安全等各項教育管理工作,開展好實習學生的成績鑒定,做好和學校的交流溝通工作。在跨越化學品有限公司(滁州)、杰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金豐化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的支持下,食品系成立了包括企業工程師參與的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主要是討論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編寫適合企業生產需求的校本教材、共建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同時協同安排實踐教學,負責“雙師型”教師培養等(圖1)。
圖1 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
通過共建校外實習基地,加強了學校與周邊企業之間的聯系,同時,專業教師也得到了實踐鍛煉。項目建設期間,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共建立了6個校外實習與就業基地,有些實習學生直接被實習企業錄用,大部分學生因“預就業”的優勢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近2年,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學生就業率達100%,中級工獲取率為95%以上(少數學生參軍未參加技能鑒定)。
二、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
1.建設“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對本行業崗位工作任務和能力的分析,按照行業對人才規格需求的反饋,并參照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化學檢驗工等工種的職業技能鑒定考核標準,會同合作企業,共同制訂了包括“頂崗實習”和“生產認識實習”等在內的模塊式教學計劃,建成以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突出能力培養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應用化工技術專業開辦了3個企業冠名班,與11家企業簽訂了校外實習與就業協議。
圖2 “縱向三層面、橫向三模塊、整體三結合”實踐教學模式
工學結合方面,我們構建了“縱向三層面、橫向三模塊、整體三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圖2):把傳統的基礎實驗、綜合實驗及專業實訓進行縱向整合,將實驗實訓分為“基礎性、專業性、生產性”三個層面,基礎性強調“實驗”、專業性強調“實訓”、生產性強調“實操”。橫向分為三個模塊:校內實驗模塊、校內生產性實訓和職業技能鑒定模塊、校外崗前訓練和頂崗實習模塊。整體上,我們把實踐教學與職業技能鑒定、省和國家職業技能大賽以及學院科技創新節這三塊有機地結合起來(三結合),以職業技能鑒定的考核標準為標桿,通過“以考促訓、以比促練”的方式來推動實踐教學的開展。
2.課程體系改革及教材建設
按照化工企業生產實際設置課程,根據崗位技術要求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從而形成“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與金豐化工等企業合作開發專業課程,建設一批優質核心專業課程,編寫一批緊貼化工生產實際的校本教材。
(1)加強課程整合,優化課程體系。通過對本專業學生將來的工作崗位和所應具備的能力進行分析,實施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的步驟為企業調研→典型工作任務分析→行動領域歸納→學習領域確定→學習情境設計。學院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見下表。
表 優質核心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
序號 課程名稱 教學方式 精品課程 使用教材
1 工業分析技術 教育部規劃教材
2 流體輸送與傳熱 項目化教學 院級精品課程 自編校本教材
3 化工儀表及自動化 項目化教學 院級精品課程 自編校本教材
4 精細化工生產技術 項目化教學 院級精品課程 自編校本教材
5 傳質與分離技術 項目化教學 院級精品課程 自編校本教材
6 化工工藝 教育部規劃教材
(2)教材建設。教材建設充分考慮企業實際生產實際,建立由企業技術人員參與的課程開發小組。目前,已經實施的項目化課程包括流體輸送與傳熱、傳質與分離技術、化工儀表及自動化、精細化工生產技術四門核心課程,同時也是院級精品課程,現正積極申報省級精品課程。與項目化課程改革相配套,正在整合與開發多門項目化課程校本教材和講義。和安徽省A聯盟(示范院校建設聯盟)院校合作,主編或參編《基礎化學》《基礎化學實驗》《化工制圖》《化工單元操作技術》等教材,這些教材均已投入使用。
三、中高職教育銜接
目前,學院已與定遠縣職教中心合作辦學成立了五年制(2+3模式)中高職教學培養點,已經招生了四屆共180余名化工和高分子材料專業的學生,已經有110名化工和高分子材料專業學生來學院就讀,將來就業去向主要是面向華塑集團等定遠縣鹽化工項目企業。在合作過程中,我們指派專業教師現場指導教學,共同交流、討論與制定五年制課程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
自2013年起,學院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已經開始實施自主招生。學院成教學院招收的186名中專起點的應用化工技術成人大專班也于2013年開班。該班所有課程的理論教學均由學院化工材料專業教師完成。同時,學院還與周邊的另外3個縣區簽訂了校地共建協議,共同培養服務地方支柱產業所需要的化工技術類技能型人才。
四、社會服務與培訓
1.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
我們以成教學院為平臺,以學院職業技能鑒定站為基礎,以校內外實訓基地為依托,利用學院的資源優勢,面向企業員工、城市勞動力再就業人群和中高職學生等,開展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建立培訓資源庫。
2.服務成人學歷教育
定遠縣教學點的學員主要來自定遠縣鹽化工、石膏礦等化工企業的員工。該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理論與實踐課的教學,包括以后的畢業設計與答辯工作均由學院化工材料教研室來完成。
3.參與企業技術開發與服務
本專業“雙師”結構教師隊伍積極開展面向企業實際需要的技術研究和技術服務工作。劉義章、周玲玲、梁建軍三位老師分別被安邁達特種鋁業有限公司、艾迪亞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塑料模具)、滁州永通交通設備有限公司(橡膠材料)聘請為技術顧問,利用雙休日赴企業開展技術指導。
4.對口支援與交流
我們利用本專業群軟硬件資源條件的實力優勢,為滁州市及周邊經濟欠發達縣市的職教中心及中等職業學校提供師資培訓,開展交流互動。多次赴定遠職教中心、定遠四方職業學校就人才培養、技能訓練、教學計劃的修訂等工作開展交流指導。
五、存在的問題
1.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我們進一步強化了服務企業、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思想,校企合作的規模也在逐漸擴大,但由于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有些行為還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如校企雙方互兼互聘),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還需繼續探索和完善。
2.“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雖然我們初步建成了一支以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為支撐的“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但根據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的發展需要,建設一支“校企互通、專兼一體”的具有“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的任務還很艱巨,主要表現在:缺少省級和國家級教學名師;聘請本行業的高水平兼職教師很難;專任教師赴企業頂崗鍛煉的機會較少(只是在暑假);有較強生產技術能力、在行業有一定影響的專業帶頭人數量不足,專任教師職業實踐能力不是很強,來自于企業的兼職教師數量不能滿足教學需求。
3.社會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由于化工行業的職業特點所限,我們開展化工企業職工在崗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范圍較小,人員偏少;開展對外技術服務工作也集中在少數幾位老師身上;對口支援與交流工作的面還不夠廣;對企業的技術開發與服務工作做得不多,在成果的獲得與應用方面還有待積累。
參考文獻:
[1]孟飛,梁建軍,肖陸飛.精細化工生產技術“三階段 三結合 三模塊”課程建設研究[J].職教通訊,2014(6).
[2]梁建軍,孟飛,劉杰.高職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09(6).
(作者單位:安徽省滁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