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康寧
摘 要:學生面臨著沉重的作業負擔,教師過多地使用題海戰術,到處撒網,令學生的體力和精神壓力增大,但教師疏于對學生進行思路點撥,導致學生做題的效果并不明顯,最后引起學生對數學的無力感,甚至產生了負面情緒,因此“減負增效”就應運而生,它為學生學習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
關鍵詞:數學教學;減負;思路點撥
一、營造氛圍,減少壓力
學生學習壓力大,因此減負首先應該從心理入手。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討論,通過課堂互動讓學生除了動腦還要動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減少學生因為課堂嚴肅性而產生的緊張感和壓力,同時加強學生在教學上的互動性,讓學生更加主動活躍,自我督促學習,效果會比外界施壓的被動學習效果好很多,減少了學生的抵觸情緒,變相提高了學習效率減少了學習的壓力。同時鼓勵學生對問題進行探討,爭論。例如,在證明三角形全等,有SSS,SAS,ASA,AAS和HL這五種方式,那么ASS能不能證明三角形的全等?學生有人回答可以,有人回答不行,那么教師可以讓認為該公式不成立的同學做出兩個三角形符合ASS但不全等。學生互相爭論的時候,會聚精會神地思考,把三角形全等公式的推理過程在腦海中重新放映一遍,強化了記憶,并開始靈活運用三角形全等的公式,這比囫圇吞棗式的單純背誦公式要有效得多,并且也無需通過大量的題目強化記憶,因為本身記憶就已經很深刻了。
二、夯實知識點,注重基礎訓練
近年來數學試題越來越活,越來越注重創新,因此有不少的教師和學生開始忽略了教材上的基礎知識,反而開始盲目地“拔高”,把精力集中在各類難題上而忽略了基本知識,如同金字塔一樣,只有地基牢,才能砌的高。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導致學生基礎題失分多,綜合題解題慢,甚至無法完成試卷上的所有試題,導致學生成績難以提高。解題的速度、思路、熟練程度都需要有足夠的扎實的基礎知識作為資本支撐,因此,把重心放在基礎知識上,選擇經典的練習題進行訓練,既減少了學生在綜合題上無謂的浪費時間,又能明顯降低學生在基礎題上的失分,一舉兩得。
三、注重教學過程,培養學生思維
數學以公式定理為基礎,很多教師喜歡講解公式和定理,這值得鼓勵,但在講解時卻忽視了推理過程,認為對于初中生而言驗證公式推理難度太大,學生難以消化,于是更多情況是讓學生直接記住,然后通過習題強化對公式的記憶。但公式的推理過程就已經包含了相當多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題思路本身就蘊含了替換法,三角形相似蘊含了比例換算。教師應該深入挖掘公式和定理中蘊含的規律和方法,傳授給學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不是讓學生自己通過題目去發現內在規律,因為學生還遠遠達不到老師的水準,無法以一個從上向下看的視角去分析公式和題目,很有可能導致學生即使做了很多題目,仍然不得要領,無法理解,運用死板,記憶不牢,不能變通,機械模仿,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將復雜的問題誤解化,這對學生和教師而言都是非常不理想的情況,應盡量避免。
四、注重通用法則,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雖然題目不同,但是大的解題方向和思路都是相似的。學習數學應鼓勵學生一題多解、多題一解,最大限度地體現題目的學習價值。達到做一題等于做萬題,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通過對題目的多種解題方法進行研究,拓展學生的多種能力,尤其是空間想象能力和推理論證能力。而對于部分課外習題的新、偏問題,需要使用一些特殊思維和技巧才能解答,這對于學生而言首先增加負擔,其次花很多時間去解答所獲得的知識和技巧,其實用性并不高,變相地降低了效率,因此只推薦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一些探索和嘗試,而對于其他學生,則可以先忽視這類題目,把精力集中在基礎訓練題和基礎綜合題,鍛煉和熟悉數學的基本核心解題思路,以快速提高學習效果。對于教材沒有給出但適合快速解題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公式,教師應該以推導的形式教給學生,并與學生進行互動加強記憶。
五、適度擴展知識面,不超綱
為了以防萬一,許多老師都或多或少地將一些超綱的內容也一并傳授給學生,甚至專門為每一類的題型專門給出一套解決方法。教師的出發點很好,由于數學之間的公式聯系較為緊密,因此偶爾引入課外的拔高型知識點未嘗不可,但不應無節制引入知識點,盲目擴大知識面首先會加重學生的負擔和厭學情緒,尤其是初中生處在叛逆的時期;另外,會讓學生無所適從:“課本上的知識點比較重要,但好像老師補充的方法針對部分題型更加快捷,我應該以哪個為主呢?”這樣就無形中增加了學生不必要的學習負擔,不符合當前減負增效的思想。
六、注重個體教學,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的想法和能力均有差異,因此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應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對于勾股定理的預習,能力不足的學生首先可以從“勾三股四弦五”開始思考,進而根據課本實例得出a2+b2=c2,然后完成課前習題,強化預習效果即可。而對于學力富足的學生,則可以自己嘗試或通過一些工具書輔助推導驗證a2+b2=c2,同時反向思考在a2+b2>c2、a2+b2“減負增效”迫在眉睫,但要想真正達到字面的效果而不是流于形式,教師需要注意因材施教,注意學生的思路,勤于點撥學生。這樣不僅是在生理上對學生進行減壓,也是在心理上對學生進行減壓。
參考文獻:
[1]高志祥,王化勝.實施素質教育減負增效的幾點思考[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0(03).
[2]許月良.中小學“減負增效”的途徑透析[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