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一節高中英語讀寫課為案例,闡述了基于批判性閱讀策略,幫助學生完成相關語言輸入,并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從而促進語言輸出的教學實踐,并結合課例分析了基于批判性閱讀策略的讀寫課設計的注意點,從合理選擇閱讀文本、強化輸入和合理分配讀寫時間三個方面總結了課后心得與反思。
關鍵詞:批判性閱讀策略;語言輸入;寫作教學;語言輸出
一、問題的提出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八級寫作目標要求高中生能根據所讀文章進行轉述或寫摘要;能根據文字及圖表提供的信息寫短文或報告;能寫出語意連貫且結構完整的短文,敘述事情或表達觀點和態度;能在寫作中做到問題規范、語句通順。然而目前高中課程總體上過分強調被動記憶和反復訓練,其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難以幫助學生形成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寫作教學模式通常是“教師擬定題目→學生寫作→教師批改→教師點評→背誦范文”,易導致學生寫作興趣缺乏、寫作能力進步慢、高考作文得高分難。
要幫助學生寫出形神具備的作文,必須給予學生大量語言輸入,
才可能產生出色的語言輸出,而閱讀是最有效的語言輸入途徑之
一。Krashen提出閱讀能夠使讀者感受文章的書面表達和組織結構。好的閱讀材料會提供好的詞匯、句式、結構、思路等。
如何利用閱讀材料是讀寫結合課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張茹芳強調運用批判性閱讀策略將有助于提升深層理解文本的能力,并提出五種綜合性強、操作性易、適用性廣的批判性閱讀策略,即預測(Predicting)、分析(Analyzing)、質疑(Questioning)、推斷(Inferring)和評判(Evaluating)。Flynn提出評判性閱讀常用策略還有注釋
(Annotating)、概述(Summarizing)等。
筆者對自己所執教的譯林版教材Module 5 Unit 2 Project Writing a report進行了一次基于批判性閱讀的寫作教學嘗試,以探討以讀促寫的寫作策略,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案例分析
1.教學背景
本課旨在培養學生仿寫環保報告的能力。Project示范了兩篇環境報告,Protecting the Yangtze River和Climate change and a low-carbon life。第一篇先提出長江污染問題和原因,然后陳述目前的環保工作,最后總結進展;第二篇也是先提出氣候變化問題和原因,接著陳述三種解決辦法。教材已呈現環保報告的基本結構,即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筆者在分析兩篇報告時,發現第一篇報告的詞匯、句型更豐富,適用性更廣,因而重點分析。本課教學對象是高二學生,他們有環境的相關英語知識,但是詞匯量較小,且環保報告寫作能力有限。因此,筆者將本節課設計為一節基于閱讀文本的寫作課。學生將先通過批判性閱讀策略掌握相關的基本詞匯、句型、文章結構;然后,學生在口語練習中鞏固相關句型;最后,學生寫環保報告,完成由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的轉換。
2.教學過程
Step 1:預測——輸入話題
根據題目“Protecting the Yangtze River”預測下文,并思考:
(1)Why should we protect the Yangtze River?
(2)How can we protect the Yangtze River?
(3)What will be presented in the report?
【設計意圖】
評判性閱讀的預測策略指讀者根據文章所提供的文字或非文字線索,結合已有的認知結構(亦稱圖式)和經驗,對文本的主題、內容等做出預先推測。筆者引導學生根據題目預測下文,激發學生對話題的興趣,激活學生有關長江的背景知識,培養積極思考的習慣,充分發展其想象力。學生通過思考和回答這些問題,初步了解文章大意,為能快速沉浸到文本中做準備。
【學生表現】
預測題沒有標準答案,學生都有話可說,參與度高。在回答第一問“Why should we protect the Yangtze River?”時,學生答案有“Because its our mother river.”“Because we have been relying on it.” “If the Yangtze River disappeared,we would live a terrible life.”學生都言之有理,且句型多樣。
Step 2:分析——輸入框架
要求學生分析文章框架:畫出每段關鍵句或者主題句,歸納每段核心信息。
【設計意圖】
評判性閱讀的過程就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分析、質疑、評價的過程。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分析文章的語言、內容、結構以及作者的寫作手法、情感態度等。筆者幫助學生分析段落大意、分析中心內容以及與之相關的重要信息、分析文章脈絡,讓學生知道寫環保報告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框架。
【學生表現】
因為每段主題句、中心內容較突出,所以學生能概括段落大意,文章四段大意分別為“The health of the Yangtze River has raised
concern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Realizing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he Yangtze River,people have set up organizations and project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The first government project is under way.”“The second government project, including nature reserve for white-flag dolphins is also under way.”“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to solve all problems.”但是學生高度概括環保報告框架時,回答并不順利。在筆者引導下,學生最終總結“Raising a problem→solving the problem→conclusion”的框架結構。
Step 3:注釋——輸入詞句
要求學生標出重點的詞、詞組和不理解的內容。
【設計意圖】
注釋是一種有效的批判性閱讀策略,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融進閱讀、積極思考,為下一步探究或討論。盡管邊閱讀邊注釋耗時較長,但是學生經過這樣的閱讀活動,會養成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該環節旨在向學生輸入適用于環保報告寫作的單詞、詞組和句型。
【學生表現】
本課生詞共八個,課前已幫學生掌握了其發音、詞義、同根詞,加上課文內容不難,學生閱讀并無太大障礙。對于極個別的學生的疑問,筆者用小組合作的方法解決問題,效果不錯。最后,學生成功總結出“raise concern”“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educate people on...”“put...in danger”“be under way”“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to solve all the problems in regard to...”“It is their responsibility to...”“The situation on...is improving”等詞組和句型。
Step 4:質疑——培養批判性思維
介紹今年來長江水污染事件,如2014年5月的靖江市水污染事件,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質疑。思考題:
The passage tells us that “The situation on the Yangtze River is improving.”However,serious pollu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often reported. Dont you think the editor should update the information?
【設計意圖】
質疑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運用求異思維、逆向思維就所讀文本從多角度、多方面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筆者在備課時,發現課文中的報告有不符合實際的內容,因此設計了質疑環節,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精神,鼓勵學生在找資料寫報告時,質疑信息的可信度、時效性。
【學生表現】
學生熱衷于質疑權威,舉出了長江仍受嚴重污染的反例,反駁文中說法。通過該環節,學生明白了只有找到最新的、可信的信息,才能寫好報告。
Step 5:寫作——輸出報告
提供玄武湖相關的環保信息,要求學生完成命題作文Protecting the Xuanwu Lake?
(1)列提綱,確定每段大意,并讓兩位學生將提綱寫在黑板上。
(2)評價兩位學生的提綱,讓學生進一步修改提綱。
(3)通過中英互換翻譯練習,復習剛總結出的環保報告中的常用詞匯。
(4)參考玄武湖環保信息,再結合個人所了解的信息寫報告。
(5)課后作業:核實報告中的信息,確保其真實性、時效性。
【設計意圖】
在完成報告語言、內容、結構的輸入后,學生開始寫報告,將閱讀成果轉化為寫作內容,完成由語言輸入向語言輸出的轉換。另外,課堂時間有限,筆者因而要求學生利用課后時間,核實報告中的信息。
【學生表現】
通過閱讀訓練,學生已熟悉報告寫法以及相關語言知識。再加上玄武湖是學生所熟悉的話題,他們都有話可說,課內完成200字環保報告。
三、案例反思
高中階段我們反復強調培養學生理解與表達的能力,這就要
求我們不僅不能把聽、說、讀、寫割裂開來,而且要使這些技能的學習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寫作是一種重要的表達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體現,卻也是高中英語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教師可以嘗試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從閱讀中獲取相關的詞句、結構的輸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本案例中,筆者先帶領學生對示范文本運用批判性閱讀策略進行閱讀,完成詞匯、句型、結構的輸入,接著鼓勵學生對示范文本內容提出質疑,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引導學生留意報告寫作時所用信息真實性、時效性,最后讓學生輸出提綱、相關詞匯和句型,并讓學生課后查閱資料核實報告中信息。為了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合理選擇閱讀文本
Krashen的輸入假設理論強調,如果學生當前水平為“i”,那就有必要讓學生學習略高于現有水平的語言知識,即教學目標可以設定為“i+1”。因此閱讀文本的選擇至關重要。閱讀文本中的詞匯、句式、篇章結構必須適合學生在寫作輸出時套用,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以本節課為例,筆者選用的閱讀文本中詞匯、句式、篇章結構均能夠套用到相關寫作中。同時,選用文本難度中等、脈絡清晰、長短適宜,利于筆者合理分配教學時間,讓學生課堂上完成寫作,課后只需核實信息。
2.強化輸入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評判性閱讀策略,能夠提升學生深層次理解文本的能力。同時,評判性閱讀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本案例中,筆者引導學生用評判性閱讀策略,對閱讀文本進行深層次理解,同步積累相關詞匯、句式和篇章結構,為下一步寫作作鋪墊。在寫作前,筆者還幫助學生回顧了閱讀部分所積累內容,強化輸入。這就能進一步降低寫作難度,最終實現語言輸入向語言輸出的轉換。
3.合理分配讀寫時間
讀寫結合課涉及閱讀和寫作兩大部分,都較耗時,必須合理分配時間。本案例選用閱讀文本長度中等、難度中等,設計任務緊湊,有利于快速理解文本,與寫作密切相關。本案例的寫作任務話題為學生所熟悉、有話可說,且能將語言輸入當堂學以致用,以讀促寫的目標得以實現。而在一些單元中,閱讀文本較長、難度大,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預習,或者分兩課時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
本文結合課例闡述了基于批判性閱讀策略,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教學方法。本課例將閱讀文本作為語言輸入途徑,將寫作作為語言輸出途徑,以讀促寫。教師應合理開發和利用閱讀文本,設計恰當的教學任務,使學生有話可寫,且作文質量高。
參考文獻:
[1]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London:Longman,1985.
[2]張茹芳.運用批判性閱讀策略培養學生的深層次理解能力[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12):16-20.
[3]貴麗萍.以評判性閱讀提升閱讀層次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1(07):12-16.
[4]黃芳.淺析如何培養英語閱讀預測能力[J].科技信息,2011(10):563.
[5]黃冰新.高中英語教學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的實踐與探索[J].考試周刊,2013(17).
作者簡介:夏正敏,1984年10月,碩士研究生,就職于南京市第九中學,研究方向為高中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