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霞
【關鍵詞】 數學教學;計算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0—0054—01
計算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學數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數學學習的基礎。培養學生準確、迅速、靈活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呢?
一、學生計算錯誤原因分析
1. 心理方面的原因。一是感知不正確。由于計算本身沒有情節并且外顯形式簡單,這樣學生更容易感知計算粗略、籠統、不夠具體。二是懶于動手,思想上不重視。三是注意力不集中。四是思維定勢影響。五是情感不穩定。小學生在計算時,總希望能很快得到結果。因此,當遇到的計算題數據較大或算式顯得繁瑣時,學生就會產生排斥心理,表現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認真地審題,沒有耐心去選擇合理的算法,從而導致錯誤出現。
2. 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原因。一是基礎知識不扎實。對乘法口訣、20以內的加減法,理解不透徹,導致錯誤頻出。二是不理解算理。學生不理解隱含在計算過程中的基本原理,只會簡單模仿。三是基本技能未形成。
除了以上兩方面的原因外,還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比如,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習慣不良等等。由于部分學生本身不重視計算,加上平時教師也不注意對他們進行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等方面的教導,使得學生養成了一些不良的計算習慣。
二、提高計算能力的措施
1. 培養學生計算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大膽質疑、勇于探索的強大動力。如果學生對計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么他就會認真對待每一道計算題,從而大大減少抄錯題、懶于動手等等原因造成的錯誤。
2. 加強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如,讓學生多做20以內加減法的口算練習以及表內乘法及相應的除法練習,以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3. 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算理。認真分析、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運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正確處理算理和算法關系,使學生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如,38×99+38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38×99+38看成38×99+38×1就等于38×(99+1),也可以把38×99+38看作99個38加1個38得100個38就是38×100。實踐證明,把學生原有認知水平上的計算方法與新知的算理相結合,能夠更好促使學生認知結構的建立和認知水平的發展。
4. 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一是審題習慣。審題要細心,計算時先觀察題目的特征,認真審題,選擇合理的計算方法,看清每個數字和每個運算符號,并仔細分析數據特點與運算之間關系。二是增強簡算意識。學生不但要能正確地進行計算,而且要能合理、靈活地進行巧算才能省時、省力,也才能提高計算的速度和計算的質量。因此,平時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簡算意識,要求學生在面對具體計算任務時觀察數的特征及算式的特點,合理運用運算定律或運算性質,自覺地進行簡便計算。三是驗算習慣。養成驗算的習慣,不僅可以看出計算過程和結果是否正確,還能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使學生養成仔細、嚴格、認真的良好習慣。檢驗時做到耐心、細致,逐步檢查,發現錯誤及時糾正。當然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常用的檢驗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
5. 精心設計計算練習。(1)針對性練習。針對本單元或是本課時所要掌握的計算進行練習,并幫助學生及時發現計算錯誤的根源。必要時,就學生的錯誤進行針對性練習。(2)對比性練習。當學生已經達到本階段的計算要求后,要把與本階段相關的特別容易混淆的計算進行融合,讓學生在混合計算中提高能力。
總之,提高學生計算能力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教師只有找準錯誤原因,并積極采取相對應的對策,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