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登學
【摘 要】選擇適當的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實效,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重大課題。中學思想政治課必須克服以講為主的模式,倡導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探索出導學式教學模式,它通過自學教材,討論交流,啟發指導,練習總結四個環節,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實踐證明,導學式教學對培養學生參與能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育教學效率,對實現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有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導學式;教學模式
一、問題的提出
中學思想政治課是對中學生比較系統地進行公民品德教育與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的全員必修的基礎性課程。就其本質而言,它是一門智育與德育相統一的顯性德育課程。思想政治課教學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德育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
但從素質教育的角度看,目前的思想政治課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首先,在教材內容上,存在著“三多三少”的情況,即抽象的多,具體的少;遙遠的多,現實的少;觀念性的多,實用性的少;其次,在教學模式上,往往不能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進行一種注重成效的教育。教師離不開“灌輸-考試”的基本模式,學生是離不開“識記-應試”的基本方法。而在教學評價上,往往重視結果的評價,而忽視過程的評價,因而出現片面以學生的書面試卷的分數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對學生則是缺乏實踐活動狀況的評價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使得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的實現受到影響。實施素質教育,顯然需要我們政治教師對既定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進行必要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是教學方法的改革,導學式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導為主線,學為主體,強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漸進自主學習的模式。
二、理論和實踐依據
1.從教育學角度看,導學式教學模式是建立在正確的學生觀的基礎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從認知和智力開發來說,學生既是認識的主體,又是發展的主體;從思想品德教育來說,學生既是教育的主體,又是健康成長的主體。因此,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主體意識,是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2.從心理學角度看,導學式教學模式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拓學生政治視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就會樂于開動腦筋對它進行思考,教師在學生預習基礎上,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探索性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辨,課堂氣氛會由此變得十分活躍,從而打破“滿堂灌”的沉悶的教學格局。
3.從實踐角度看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學生將所學的內容,在幾方面得到提高和發展
導學式教學會讓學生在知識、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學、討論、啟發程序中,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自由發表見解,不斷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教學程序及其實施過程
第一階段,自學教材。它是這一模式的最核心部分,其目的是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自學教材,完成作業的進程中培養其自學能力。教師要向學生闡明自學的意義和要求,引導學生編擬自學提綱,要安排好課堂自學時間,調控好教學進度,通常自學教材安排在課前或課外,但這既占用了學生作息時間,又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可安排在課內提出幾個思考問題后,用十分鐘左右的時間預習效果是較好的,在學生自學教材時,教師應巡回指導,了解學生中的情況,存在的難點、疑點,有利于講課中有針對性,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第二階段,討論交流。這是這一教學模式的正式啟動階段。旨在對學生共同存在的問題進行相互探討,集思廣益,取長補短,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及獨立鉆研,大膽創新的能力。通過討論可以變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知識的過程為學生主動學習過程;通過討論可以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為培養能學習、會學習、有創見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礎。
課堂討論題目來源有二:其一,在學生自學教材過程中,學生間對某個問題的認識發生分歧,或者學生對課本結論提出懷疑時,教師不作正面回答,將分歧點或疑點交給學生討論。如在高一哲學常識中講到人生價值時,學生對“張華救老人有無價值(意義)”存在不同看法,通過討論,學生可以認識到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不僅要看物質貢獻,也要看精神貢獻。不能只看物質貢獻的大小,忽視精神貢獻是人生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二,教師在備課中,根據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討論題。
第三階段,啟發指導。教師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要有的放矢,重點啟發,相機點撥,指點迷津,引導學生自求有得。教師的指導作用的性質和方式應根據學生自學能力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第四階段,練習總結,通過練習、復習、小結、行為訓練等,使學生將所學知識納入已有的體系中去,并自覺運用所學理論指導行動。
導學式教學模式運用的幾點說明:思想政治課教學導學式教學模式的研究目的,在于構建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模式,毫無疑問,這是一種有利于落實素質教育的教學模式。然而,必須指出的是,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一方面依賴于教師的精心設計和精心組織;另一方面,又必須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有針對性地加以選擇運用,只有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