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燕
摘要:音樂課堂教學是學校藝術教育的基本形式。該文分析了在開展音樂課堂合唱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打通多條教學通道,讓學生感受合唱的魅力;采取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體驗合唱的樂趣二個方面就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作探討,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關鍵詞:初中學生 音樂課堂 合唱教學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就初中生的音樂表現提出:“能夠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在合唱中積累演唱經驗,進一步感受合唱的藝術魅力。”音樂課堂教學是學校藝術教育的基本形式。就學校教育而言,合唱教育具有“投資少、易操作、普及廣、意義大”的特點,開展合唱教育能培養學生對經典音樂的興趣,提高團隊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能啟迪心智、凈化心靈,使學習更富有實效。而音樂課堂合唱教學不但組織和管理更為便利,而且能把普及合唱教育落到實處。為此,筆者結合音樂新課程教學實際,依托“中小學課堂合唱教學梯度漸進式研究”課題,就音樂課堂合唱教學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實踐。
一、開展音樂課堂合唱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傳統音樂課堂之所以難以開展合唱教學,除了教師缺少組織合唱教學的動力和經驗,致使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形式單調外,主要還有學生的問題:一是學生的水平有差異。初一學生來自不同小學,他們的音樂素質、歌唱水平和習慣等參差不齊,這直接影響了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開展。二是學生的個性有不同。初一、初二學生正值身心發展較快的階段,很多學生自尊心較強易害羞,不喜歡表現自己,尤其不喜歡在課上演唱,怕唱不好被同學嘲笑。還有一些學生個性內向,對音樂有自己的理解。三是學生的聲部意識淡薄。合唱練習中,原本唱得很好的兩個聲部旋律,合唱起來卻很糟糕,聲部間不知道合作,不注意聆聽。而每當分聲部合唱時,選到高聲部的同學就會很開心,選到二聲部的同學就會不高興。
二、開展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一)打通多條教學通道,讓學生感受合唱的魅力
1.開設合唱欣賞體驗課
合唱欣賞體驗課能加強合唱、和聲的熏陶和感染,強化學生的合唱意識。每節音樂課要安排5-10分鐘時間欣賞一首合唱作品或介紹一個中外著名的合唱團,以激發學生對合唱的情趣,幫助學生增強對合唱的認知。如:讓學生欣賞體驗大家熟悉的歌曲《青春舞曲》,先讓學生唱單聲部的旋律,再欣賞楊鴻年指揮的合唱視頻,同學們很快都被那歡快跳躍的旋律、熱情奔放的表演,還有那猶如天籟之音的歌聲所吸引。最后組織大家暢談自己的感受。同學們在視聽對比中得到悟性,合唱的和聲會更和諧、豐滿、具有表現力。
2.充分利用校園廣播站
校園廣播站每天播放優秀合唱歌曲,時間可長可短,內容經常變換,也可在播放主題內容之時選擇合適的曲目插播,讓學生對合唱歌曲耳熟能詳、隨口能唱。
3.布置一些課后鑒賞作業
要求學生利用電視或網絡,收集一條自己喜歡的合唱演出信息或音樂活動情況,介紹一首自己喜歡的合唱歌曲等。
4.組織班級間的合唱比賽
每年的校園文化藝術節既能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又能為學生展示藝術才華提供舞臺,班級間的合唱比賽讓合唱唱響在校園的每個角落,提高了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合唱的魅力。
(二)采取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體驗合唱的樂趣
1.化簡為繁,享受音樂美感的樂趣
開始教師可選擇一些合適的歌曲進行簡單的二聲部創作。如在歌曲的長音處加入節奏或襯詞進行伴唱、給歌曲加上引子或尾聲等,學生在教師的指揮下體驗你唱我和的氛圍,逐步掌握合唱中的音準,享受音樂美感的樂趣。
2.輪唱過渡,體驗聲部交替的韻律
輪唱是向合唱過渡的特殊形式,其特點是各聲部有規則的相互模仿,即后面的聲部按一定時距依次模仿前一聲部的旋律。輪唱的前提是要唱熟歌曲旋律,把握好自己聲部的節奏、音準,以使各聲部保持獨立和清晰,不受另一聲部的干擾,為兩聲部不同旋律的合唱奠定演唱基礎。筆者特地選用《保衛黃河》這首熟悉的歌曲來進行輪唱訓練。先把主旋律唱熟,再在教師的指揮下練習輪唱,各聲部在教師手勢點到時才唱響。這要求教師對各聲部樂句的起點要非常熟悉,且手勢提示要準時、正確、到位。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讓學生按教師指揮的特定手勢學會控制力度,互相聆聽、相互協調,做到有控制地歌唱,體驗聲部交替的韻律之美。
3.輔助教學,建立聲部音高的記憶
沒有音準,就談不上聲部的統一,沒有聲部的統一,也就談不上聲音的和諧。音準對于合唱來說太重要了。教師可利用樂器的固定音高輔助學生掌握音準,鋼琴、豎笛、口琴、竹笛等都能用作音準輔助教學。如:在學唱歌曲中出現音準問題時就可用鋼琴彈一彈音準,再跟著琴演唱;在學習歌曲的二聲部時,可嘗試讓一部分學生用樂器來演奏,讓學生在演奏過程中,領會音高的概念,另一部分同學則跟著演唱,然后再交換練習。
4.二度創作,綻放合唱藝術之花
合唱是一個由教師創新再由師生二次創作的體驗過程。在伴唱和輪唱等學習訓練過程中,師生就在互動合作中進行了二度創作。教師可根據歌曲的不同內容,設置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揮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組織學生交流自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和對作品演唱情感的處理,經過師生共同的探討后,再讓大家帶著豐富的感情跟著教師的指揮進行演唱。同時還可配合鋼琴及一些小樂器的伴奏,這能讓學生充分表現作品的內在美和形式美。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利用攝錄像設備錄下學生的演唱過程,引導學生自己找出不足,提出改進措施,力求精益求精,讓合唱藝術之花綻放。
總之,音樂課堂的合唱教學有別于學生合唱隊的訓練,后者是滿足學生個體音樂興趣的學科課外活動,而前者則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課堂教學活動。音樂課堂的合唱教學在提高全體學生的音樂素養的同時,也促進音樂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從而實現師生互動合作,共同成長的新課改目標。
基金項目: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課題名稱:中小學課堂合唱教學梯度漸進式研究,體衛藝專項2013-004。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邵祖亮.中學音樂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3.
[3]楊鴻年.合唱訓練學[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