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潤霞
【摘 要】本文介紹了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進一步推動高等學校英語類專業教學改革與發展的要求,分析了當前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對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具體措施。
【關鍵詞】綜合應用能力;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當前,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加速向前推進,與世界的聯系日趨緊密,國際交往和合作不斷擴展和深化,迫切需要培養更多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審視當前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全面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現實課題。
一、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的改革要求
2013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印發《關于推動高等學校英語類專業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英教指委〔2013〕6號),就進一步推動高等學校英語類專業教學改革與發展,全面提高英語類專業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提出:堅持英語類專業內涵式發展、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新教學模式、進一步加強教學基礎條件建設、建立健全英語類專業教育質量評估制度等7個方面改革要求,為高校深化本科英語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當前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內容針對性、實效性不強
學生英語素質基礎各不相同,體現出層次上的差異性,而相當一部分高校對這種差異性重視不夠,教學內容千篇一律、“一視同仁”,不能很好地滿足不同基礎學生的學習需求。另外,教學內容設計還存在平行化、零散化的問題。有的高校教學內容深度、難度平行設置,層次性不強,與學生能力進階式發展不相適應。同時,在選擇內容素材方面比較零散,類型化、系統化不夠,不利于學生對社會不同領域知識和文化全面深入的了解掌握。
(二)教學方法僵化落后
灌輸式、一講到底的授課方式和“啞巴英語”的問題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多媒體素材和技術手段運用還不夠充分、靈活、有效,課堂傳遞的內容信息量受到一定限制,各種媒體資源相互配合不夠、發揮作用不夠充分,老師與學生、學生之間互動交流、討論合作不夠,內容的飽滿性、教學的生動性以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還不強,較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三、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一)切實轉變教學理念
堅持以用為本的原則,緊緊圍繞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建立科學務實完備的大學生英語素質能力培養標準體系,突出英語聽、說、讀、寫、譯等綜合語言應用能力培養和各種應用能力的平衡發展,以綜合應用能力為主導改革教學內容體系、方式方法、考評辦法,改變注重基礎知識傳授、應試能力培養的傳統教學模式和各種英語應用能力培養不平衡的教學格局。
(二)科學設計教學內容
合理設計教學內容深度、難度。針對不同層次教學班次選用難度有所區別的教材,適應不同層次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注重在選用通用教材的基礎上,配合使用自編教材和實用性教輔資料,突出教學內容的層次性、多樣性和適應性。進一步增加應用型教學內容。在開發教學內容時要更加注重選擇實際領域具有較強應用功能性的素材,突出在實際領域分析、解決問題中對英語語言知識、技能的綜合應用。注重教學內容的類型化和廣泛化。注重將教學內容專題化、專題內容系列化,增強內容設計的緊湊性、層次性、邏輯性和系統性,促進學生對各專題內容的系統、持續、深入的討論學習。
(三)改進和創新教學方法
突出討論式教學。改變傳統“填鴨式”、教師一講到底的教學方式,在講授知識的同時,要強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在討論中使學生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啟發學生的思考。突出情景式教學。針對現實中的問題,積極創設模擬情景,強化學生的角色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近似真實的環境中,鍛煉學生綜合應用英語知識和技能表達、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營造團隊協作、自由表達的語言環境。突出“慕課”教學方式。充分運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手段,大力建設網絡教學和互動交流平臺,發揮網絡互聯互通、快捷便利、資源豐富的優勢,實現教與學之間的直接對接、雙向交流和學生的開放式、自主性學習,形成網絡互動與面授交流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郭惠民,陰醫文.新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4,(Z1).
[2] 施曉燕.學生英語學習需求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