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巍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英語寫作這一課程具有廣闊的市場和專業需求,這促使廣大教育者不斷地思索和嘗試新的教學模式,使英語寫作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應用性。當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針對未來從事經濟行業的學生寫作特點及寫作中存在的問題,文章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并通過實驗證明“利用語料庫、采用多種評價手段和多種練習方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寫作教學效果。
關鍵詞:語料庫 寫作教學 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8-179-03
一、研究背景
在經濟迅猛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今社會,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地位也在日益得到加強,而寫作能力是人們在英語學習中需要掌握的一項核心技能。長久以來,如何提高寫作能力困擾著廣大師生。在傳統的英語寫作課堂上,授課模式單一,師生互動較少,學生收效甚微。教師批改作文的工作量大,反饋周期較長,而且對學生的輔導往往較為主觀,缺乏針對性和重點。而另一方面,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認真批改有時卻使學生產生了負面情緒,面對寫作中頻頻出現的“錯誤”,他們感到沮喪、失去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傳統的寫作教學課堂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語料庫的出現可以輔助我們解決以上問題。這種由計算機驅動的語言研究方法將是未來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王立非,文秋芳,2007)。通常,英語寫作語料庫根據研究目的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輔助寫作教學而建立的,語料是“經過精心采集的、旨在幫助語言學習者理解語言現象”(Austin,1995);另外一種是為了研究學習者能力而建立的語料庫,例如CLEC(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桂詩春,楊惠中,2003)。作為英語教師,應不斷學習和運用新教育技術,將語料庫技術引入到英語教學實踐中,使教學和研究相互促進。如何利用語料庫輔助大學英語寫作教學?如何驗證語料庫輔助的教學模式有效果?本研究通過實驗對比分析的方法,來探討語料庫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二、實驗設置
1.研究對象。本實驗對象為某高校40名大一的學生,分為實驗組(20名)和對照組(20名)。他們在學期開始第一次寫作測試的成績都在4-6分的范圍內(總分為10分)。兩組學生的授課教師、所用教材及授課時數都是一樣的。從成績中等成績的學生中取樣,主要是考慮到他們將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本學期在對照組采取相對傳統的寫作教學方法,主要教學環節為:學生接受寫作任務——完成寫作任務——教師批改——作文講評。在實驗組采用的是另一種教學方法,主要體現在語料庫輔助寫作教學,寫作評價模式多樣化等。
2.研究方法。實驗以學期開始和學期結束前的兩次寫作測試作為參考依據,測試形式為課堂限時完成寫作任務。兩次測試難度相似,題目不同,均參照CET4考試的評分等級標準,總分設定為10分。本實驗中,首先需要利用詞頻統計軟件Range來分析兩組學生的用詞差異。同時建立小型的學生寫作語料庫并進行錯誤標注,分析學生兩次測試中錯誤數目的變化。對比兩組學生的作文成績、用詞差異、錯誤數量變化程度來檢驗學生寫作能力的變化。并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各項統計數據來分析新的寫作教學方法是否行之有效。
三、實驗內容
1.利用語料庫輔助寫作教學。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課內外為學生提供大量優質的輸入可以彌補這一缺陷。實驗組的寫作課上,教師提倡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網絡,登錄到學校所購買的某英語網絡自主學習平臺以及一些國內外知名的英語學習網站進行學習。網絡上的語料可以克服教材信息滯后的缺陷,學生可以閱讀原汁原味的英語文章來增強語感,也可以在此過程中積累詞匯、學習地道的表達方式。
針對學生寫作中詞匯存在的問題較為嚴重,介紹幾個比較權威有代表性的網絡語料庫,例如British National Corpus(BNC)和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 (COCA),這兩個語料庫中包含大量的本族語語言者所寫的文本材料,取材廣泛,并且很容易通過檢索軟件獲得(Gilmore,2009)。在寫作課上介紹了語料庫檢索軟件Wordsmith的KWIC(key word in context)功能,它能為詞匯學習提供了豐富的上下文語境(Jones,2009)。學生可以通過檢索關鍵詞,來獲得其常見的搭配以及典型例句,還可以找出一些近義詞所使用的不同語境,從而解決一些詞匯使用的疑難問題。在本研究初期所建立的對學生寫作錯誤進行標注的語料庫也提供給學生,學生通過自我發現的方法,在錯誤分析中加深對語言的理解,進而發現正確的形式。
2.優化寫作練習的內容。教師應該意識到,寫作能力的培養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寫作練習的內容也應該是豐富、有層次的。本學期實驗組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安排了1/5的課時,訓練學生由造句開始練習,再過渡到段落描寫、仿寫。課下作業的內容也涉及到了多方面,例如日記、讀書筆記、觀后感及各種體裁的文章,練習的題目也在逐漸和學生的學習生活貼合。對照組的寫作課程上,教師給學生布置的寫作任務,基本都是完成作文,練習的內容也多參考四六級考試寫作原題及模擬題,有部分對照組的同學反映:課都聽得懂,可到自己寫作時,還是提不起興趣,沒有思路。
3.結合多種評價手段。在實驗組的寫作課上,學生寫作的評價修改模式朝以下幾個方向做了調整:
(1)由一次修改變為多次修改。很多學生面對寫作任務時是持有消極情緒的,改善現有的評價方式是培養學生樹立寫作信心的較好方法。教師對實驗組學生作文的批閱是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和修改,并沒有一次標出學生寫作中所出現的所有問題,而是選擇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常見的問題進行標注,而對一些不影響語言表達、細節上的錯誤,放在次重點。后期的測試結果顯示,隨著知識的積累和練習次數的增多,學生寫作中一些小的問題在后期會逐漸消失。
在對照組的寫作教學中,因為時間的關系,除了隨堂進行的寫作練習之外,教師只進行了四次非常細致的作文批改,但沒有學生分步反饋的過程。而在實驗組的教學過程中,雖然也是進行了四次作文批改,但是每次批改都是按照教師挑出常見錯誤——學生自查、自改后上交——教師挑出細節錯誤——學生自查、自改再上交這樣的過程進行,所以實際上實驗組學生練習修改作文的次數要多于對照組同學,也對寫作中的錯誤認識的更加深刻,自己的糾錯能力得到提高。寫作課的后期階段,教師提供給學生對寫作錯誤進行了標注的自建寫作語料庫,學生可以利用該語料庫,對類似的錯誤進行對比和分析,發現錯誤的性質,這樣可以促進學生對錯誤的認知過程。
(2)在教師點評外,增加同伴互評。在實驗組的寫作課上,教師壓縮優秀范文的講評時間,鼓勵學生課下多收集閱讀優秀范文,在課堂上增加了同伴互讀互評活動。學生在寫作時意識到有讀者的存在,所以寫作時態度更加認真。在互讀和互評的過程中,學生成為了問題的探索者和解決者,角色的轉變使學生提高了學習主動性,也加強了和同學的交流和合作。
(3)組織學生建立寫作檔案。語言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需要定期對所掌握的知識進行總結和歸納。學生寫作檔案是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的結合。實驗組的同學將每次的作文自我修改,同學互評以及教師點評修改,都留下一定的記錄,然后定期將每次的記錄進行比較,將自己的錯誤進行分類總結,對自己當前的寫作水平進行評價。并每隔一段時間總結下自己寫作方面的進步和不足。通過建立寫作檔案,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在不斷地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水平,增強寫作的自信心。
無論是對照組還是實驗組,學生寫作的評價和修改都需要教師投入一定的精力和深入的思考,教師都注重強調了寫作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個階段要達到一個具體的目標。在實驗組的課堂上,教師和學生有一定的互動,方式靈活,有針對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被激發出來,同時也降低了教師批閱的工作強度。
四、實驗結果和討論
1.實驗組學生對教學模式的認可度。問卷調查顯示,實驗前,20名同學中有7名樂于進行寫作訓練,僅占總人數的35%,9名覺得“還好”,其余4名比較排斥、對寫作訓練感到“恐懼”。在實驗后,有75%的學生對英語寫作有興趣,有86%的同學開始利用語料庫來進行自主學習;85%的同學喜歡“同伴互評”的評價方式,且有濃厚的興趣并希望繼續開展下去。調查表明,多數學生認可新的寫作教學模式,并且肯定了其價值。
2.實驗組和對照組成績的變化。由上表可見,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作文平均分分別為4.525和4.45,整體相差并不明顯。經過一學期的寫作教學后,兩組同學的寫作成績均有了一定的提高,其中實驗組的平均分提高了3分,對照組平均分提高了1.8分。這表明實驗組的同學整體上在寫作方面的進步更加明顯,新的寫作教學模式使學生受益更大。
3.實驗組和對照組詞匯使用情況。為了驗證兩組同學的詞匯使用能力是否提高,我們選擇使用RANGE詞匯量化分析統計軟件來對學習者寫作中的用詞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RANGE原始數據包含三個詞頻表:baseword1.txt,其中包含著1000個最常用的詞族(word family);baseword2.txt,包含著次常用的1000個詞族;baseword3.txt, 包含570個詞族,來自Coxhead的“學術英語詞表”。根據Laufer&Nation(1995)的觀點,過多的使用前兩個詞頻表(baseword1和baseword2)的單詞,說明學習者的詞匯能力較低;高比例的使用第三個詞頻表(baseword3)里的單詞,說明學習者的詞匯能力較高。下面的兩個表格展示了兩組同學的詞匯掌握情況。
兩個表格的數據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同學較難詞匯(baseword3)的使用比例分別為7.3%和5.44%,說明實驗組學生對詞匯的掌握程度更高。實驗組的學生嘗試并逐漸習慣使用語料庫及語料庫檢索軟件,這對他們擴大詞匯量、學習詞語搭配,以及正確恰當地選詞表意,都有很大的幫助。
4.兩組學生的寫作錯誤數目。從錯誤中不斷改進和提高,是學生提升寫作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過程。對照組的作文批改工作由教師一人完成,效率低,反饋周期長。而在實驗組,教師采用了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方法,教師起到啟發和引導作用,循序漸進地輔助學生提高自我糾錯能力。在前后兩次測試中,學生的寫作錯誤數目如下所示:
從上表數據中可以看出,第一次測試,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寫作錯誤總數相差不明顯,分為為372和377。而在學期期末第二次測試中,兩組學生的寫作錯誤總數都減少,寫作情況整體有所改善。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寫作錯誤總數分別減少到271和310,實驗組學生寫作進步更加明顯。
從總體上看,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寫作錯誤數目均呈現下降趨勢,尤其是詞匯錯誤、詞形錯誤、句法錯誤、動詞錯誤這四類。第一次測試時,實驗組學生的詞匯錯誤、詞形錯誤、動詞錯誤數目均多于對照組,句法錯誤數目和對照組差別不大。而在第二次測試時,可以發現實驗組詞匯錯誤、句法錯誤、動詞錯誤的數目都少于對照組。這說明實驗組的同學在詞匯和語法方面,掌握的程度已經超過了對照組的同學。
通過以上數據表明,實驗組的學生的寫作綜合能力提高幅度較大,也證明了利用語料庫的輔助作用、多種寫作評價模式和多種寫作練習方式相結合的寫作教學模式,要在諸多方面優于傳統的寫作教學模式。它從教學觀念和技術平臺兩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寫作從一種被動的接受任務轉變成為學生積極參與、同學之間相互配合、教師起到引導作用的一項實踐活動。
五、總結
本研究主要針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對解決策略進行了思考和實踐。并且驗證了新的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且很大程度上優于傳統的寫作模式。同時,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證明了新的教學模式的接受程度和受歡迎程度。但目前該教學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于教學的軟硬件設備、網絡資源的配置有一定的要求。將語料庫的建設和擴充長期堅持下去,這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以及專業技術人員和一線教師的大力配合。
參考文獻:
[1] 王立非,文秋芳.中國學生口筆語語料庫的建設與研究評述[J].外語界,2007(1)
[2] 李一鳴.高校輔導員工作模式轉型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3] Aston, G. Corpora in language pedagogy: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M]. eds. Cook, G & B. Seidlhofer.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4] 桂詩春,楊惠中.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5] 李一鳴,常亮,郝祁霞.高校德育實踐缺位的原因分析[J].高教論壇,2013(8)
[6] Gilmore,A.Using online corpora to develop students’writings kills. ELT Journal,2009 (4)
[7] 李一鳴,姜寧,劉帥.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音樂發展概述[J].藝術科技,2014(7)
[8] Jones,G.B.Emerging technologies: tools and trends in corpora us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01(3)
[9] Laufer,B.and Nation,I.S.P.Lexical Richness in L2 Written Production: Can it be mesarued.Applied Linguistic, 1995 (3)
(作者單位:黑龍江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2)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