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銘
摘 要:我國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的同時,由于自身的虛擬性、信息不對稱性、公眾性等特點,也蘊含著對公共安全的危害與威脅。對此,公安機關在治理方式上不應只局限于對互聯網金融違反犯罪活動的事后制裁,還應與其他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將其納入監督與監控中,以維護社會穩定及公民權益。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公安治理 治理方式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10-181-02
目前我國已成為互聯網金融發展第一大國。在國家經濟戰略的層面,黨和國家對于互聯網金融采取了鼓勵的態度。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充分強調了,要“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2014年李克強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亦提出了“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重要命題,可見對于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視。一方面是鼓勵互聯網金融發展,依靠市場經濟規律調節;另一方面是對于公共安全的威脅,需要公安機關治理方式的多元手段。
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對于互聯網金融這一新興行業,業界對其概念的界定一直眾說紛紜。2015年7月,由央行會同有關部委牽頭、起草、制定《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互聯網金融的概念: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ヂ摼W金融的主要業態包括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托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等。
互聯網金融模式的運行提高了社會公眾的生活質量,滿足了市場主體的迫切需求,而滿足市場需求的商業模式必然會呈現燎原之勢,在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中迅速擴張。例如,互聯網金融相關模式使得市場主體的金融交易實現了迅捷化與高效化?;诨ヂ摼W的技術優勢,資金融通與相關技術、相關網絡及移動互聯網深度融合,使人們不再依賴于傳統的實體操作模式,可以更加及時、安全、便捷地進行金融交易。
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模式產生了深刻影響,在許多領域實現了金融創新甚至金融重塑。隨著實體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對于資金融通規模化與高效化的市場需求亦在不斷擴大之中。而傳統金融運行模式面臨這種短期激增的市場要求,顯現出力不從心之態。互聯網金融實現的金融創新正彌合了這方面的不足,呈現了鮮活的生命力。
二、互聯網金融對公共安全的威脅因素
基于互聯網金融自身的虛擬性、信息不對稱性及參與人數眾多、資金規模巨大等特點,對于公共安全產生了極大威脅。
1.用戶信息泄露?;ヂ摼W自身的虛擬性,致使其帶有巨大的信息泄露風險,如不能得到有效防控,社會公共安全會面臨極大威脅。層出不窮的計算機病毒感染、黑客惡意攻擊、支付平臺漏洞、網絡金融詐騙、金融釣魚網站、客戶信息泄露、網絡身份被盜等等,都是基于信息科技風險而引發的、可能會對社會公眾合法權益造成巨大損害的違法行為。在傳統金融模式中,相關金融違法犯罪活動對公民合法權益的損害往往會控制在一定范圍或領域內,多為對社會個體的侵害。而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中,基于網民連接迅捷、信息傳遞快速的特點,相關金融違法犯罪活動威脅的往往是社會公眾的安全即社會公共安全,對于社會經濟生活秩序的損害亦可能非常巨大。
2.網絡群體化?;ヂ摼W金融模式依賴于社交網絡的構建與運行,進而使個體化安全風險具有逐步轉化為群體化安全風險的傾向。社交網絡是互聯網時代的必然產物,導致了社會網絡中人際關系運行方式的巨大變革,是人與人之間任何可能的連接關系在互聯網媒介中得以實現。而互聯網金融活動(如眾籌融資)必然要涉及甚至依賴于社交網絡的運行。社交網絡中的個體交互關系具有交換性、一致性、傳染性、規模性等特點。這就使得社會個體所要負擔的安全風險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社會群體需要承擔的安全風險。個體化安全受到侵害對社會秩序的負面影響有限,而群體化風險則另當別論。正如有學者指出的,互聯網金融在帶來人才集聚、科技集聚與資金集聚的同時,亦必然會帶來風險的集聚。
3.金融監管缺失??疾飕F實,我國當前的金融活動監管機制在覆蓋面上還遠不能滿足對互聯網金融風險進行防控的需要。社會經濟領域的金融實踐發展,始終伴隨著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相互博弈與此消彼長。金融活動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若掌控不力、監管缺位,會給社會公眾利益造成巨大損失甚至深重災難。就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現狀來看,與監管相關的法律法規及制度建構遠未跟上金融實踐的步伐,甚至許多互聯網金融活動的開展還處于法律監管的真空地帶?!盎趥鹘y金融監管設計的分業監管體制必然難以應對互聯網金融所帶來的混業經營趨勢。”由此,金融監管的缺失必然帶來巨大的金融風險,任由各種互聯網金融“創新”大行其道,必定隱含著公共利益受損的隱患。
三、互聯網金融的公安治理方式
國家治理體系與社會治理體系中,各種力量發揮作用的方式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從過程與對象上看,對于特定社會現象的治理可大體分為事前、事中與事后三種方式。因為事前的預防,往往涉及專業性與技術性較強的專門審查,這并非公安機關的業務優勢,也不屬于其職責范圍。對于互聯網金融風險或違法行為的事前治理(如市場準入),一般應由特定業務所涉及的專業監管機構(如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來負責實施。公安機關在治理互聯網金融過程中所具體采取的方式主要在于事中的監控與事后的懲處。
1.事中監控。對于事中監控,公安機關所起到的作用主要在于利用自身的優勢,與其他專門性金融監管機構密切配合,將相關互聯網金融活動納入到合法性與合規性的監督與監控之中,一旦發現特定金融行為或市場主體存在違法違規的事實或可能,即應按照監管規則與流程提出警示,并進行及時的處置。在這方面,公安機關在設備、人員、經驗等方面具備一定的優越條件,應積極發揮自己的作用。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規劃,應避免人為打壓金融創新的積極性,對其進行的監管要避免過于僵化與嚴厲,這是互聯網金融治理的基本原則。因此,對于互聯網金融創新活動的禁止就要分外謹慎,進而就增強了活動與行為監控的重要性。監控不代表管制,而是要使相關金融活動始終處于監管機關的可掌控范圍內。
2.事后制裁。對于互聯網金融的事后制裁,公安機關可以圍繞行政制裁與刑事制裁兩個方面履行職能。在行政制裁方面,在我國目前的法律框架內,公安機關能夠扮演的角色主要在于積極配合其他專業金融監管機構對特定違法主體作出的行政制裁(如行政拘留等),畢竟公安機關在行政執法的強制性上具有其他行政機關不具備的優勢條件。在刑事責任追究方面,公安機關主要還是通過查辦經濟犯罪案件來加以實現的。就目前的刑法規定而言,互聯網金融領域內的違法犯罪行為可能涉及的罪名包括:擅自設立金融機構罪、非法經營罪、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擅自發行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罪、集資詐騙罪、洗錢罪等。對此,公安機關需要著力提高專業化辦案水平,隨時關注互聯網金融創新的發展變化,保持與時代同步。
[本文系吉林警察學院科研項目“互聯網金融安全的公安治理邊界研究”(項目編號:yjkyzd201404)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2012(1)
[2] 黃震,鄧建鵬.互聯網金融法律與風險控制.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3] 徐慶煒,張曉鋒.從本質特征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監管.金融理論與實踐,2014(7)
[4] 楊群華.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特殊風險及防范研究.金融科技時代,2013(7)
[5] 張芬,吳江.國外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金融與經濟,2013(11)
[6] 芮曉武,劉烈宏主編.中國互聯網金融報告(201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7] 劉憲權,金華捷.論互聯網金融的行政監管與刑法規制.法學,2014(6)
(作者單位:吉林警察學院 吉林長春 130117)(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