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隴玲
【關鍵詞】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五步十節”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1—0092—01
當前,新課程改革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要求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即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有意義的教學,強調學生的核心地位。提出在課堂學習中,師生能積極參與、互動交流,從而實現教學相長,使師生都得到發展。為了更好地實施新課程改革,克服課堂教學的隨意性和低效性,筆者所在學校大力倡導構建語文高效課堂,實施“五步十節”的教學模式。一年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嘗試、探究這一模式,并對教學模式的粗淺認識和點滴做法歸納如下:
一、預習反饋,導入質疑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的導入至關重要,導入方式靈活多樣,教師可根據課的類型、教學內容、學情等靈活選擇。一年級學生剛入學不久,導入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可采用講故事、猜謎語、談話等多種方式導入。如,教學《兩件寶》時,用謎語導入;教學《鋤禾》時,針對學生浪費營養早餐的情況導入;教學《小母雞種稻子》時,用歌曲《勞動最光榮》導入。目的是一開始上課就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能積極主動、身心愉悅地參與到學習中去。中高年級學生也可以帶著明確的學習任務、要求和學法進行課前預習,并在開課時反饋、展示和交流,通過聯想、質疑、困惑問題梳理等導入新課的學習。
二、明確目標,導學引領
目標是一堂課的靈魂,教師應針對學習內容,設計簡明扼要、具體可行的學習目標,明確師生的教與學在新課中所要達到的效果。根據課堂流程,針對每個環節學習的內容、問題學法、活動、步驟等設計和出示每環節的學習導航,解決本環節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引領學生按一定的步驟,采用恰當的方法,完成每環節的學習任務,使教與學的過程有的放矢。
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是一節課的關鍵?,F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認知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交流——探究”的核心正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要想角色轉變,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主體,教師要做好信任和指導。
第一,充分信任,給足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如,在教學《長江三峽》時,筆者給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時空給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在組長的帶領下,聲情并茂地讀書,交流自己的理解,學生不僅能讀懂文字,還意想不到地將文字轉化為圖解,從而進一步體會到比喻的精妙。
第二,學生合作探究并不等于教師緘口不語。當講還得講,當導還得導,但要科學,只有科學指導,才能提升效能,讓學生善于自主合作探究。如果這里的指導到位,就會呈現學生仿寫句子的精彩。所以,只要教師“導”得及時,“導”得精到,“導”得科學,便絲毫不會掩蓋學生“主動學習”的鋒芒,而會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自主合作探究過程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四、講評歸納,反思升華
講評歸納,反思升華是一節課的精華,是對本課的重難點及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問題進一步講解、評析,是學生進一步鞏固,從而達到內化的過程。這一環節大多與第三步糅合在一起,個別課型可單獨提煉。如,在教學《小母雞種稻子》時,筆者引導學生抓住小母雞和小鴨、小貓、小豬的對話,緊扣“愿意、太辛苦”這兩個詞語,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小母雞的勤勞、堅持不懈,小鴨、小貓、小豬的懶惰,以及后來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改正了錯誤。然后出示“你愿意……嗎”和“……把……送給……”進行說話訓練。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發言積極,內容豐富,掀起了課堂學習的高潮,有效地突破了重難點。
五、總結檢測,拓展延伸
本環節從知識、技能、方法、情感等方面全面總結本課收獲。圍繞目標,運用恰當的內容、方式檢測學習效果,結合內容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如,在教完《烏鴉喝水》一課后,筆者問學生:如果你是烏鴉,還有什么好辦法能喝到水呢?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用嘴把瓶子扶倒的,有用吸管喝水的……只要學生說得合情合理,筆者便給予認可。學生的表現欲被充分調動起來,不僅學到了知識,發散思維也得到了訓練,達到了一石二鳥的效果。
總之,教有法而無定法,“五步十節”教學模式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我們應結合教材、課型、學情及自己的教學風格,靈活運用,力求在細節上個性化發展,使課堂體現“參與、互動、發展”六字方針,努力構建優質高效課堂。
(課題批準號:GS[2014]GHB1087)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