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明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教學策略;選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1—0103—01
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被放大,教師和學生的課堂角色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因此,在選擇教學策略時,就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
一、學生的興趣點是教學策略選擇的切入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點在小學生身上表現得更加明顯。小學生對事物的投入度與自己興趣密切相關,尤其是在學習方面,興趣更是起到了主導性作用。因此,教學時,教師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選擇教學策略。一方面能夠讓自己的教學行為更貼近學生,更好地被學生所接受;另一方面能夠更好地引導和點撥學生。當然,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并不是要符合全班所有學生的興趣。在課前預設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來分析學情,找到大多數學生的興趣點,從而保證課堂教學高效。
例如,教學“面的旋轉”,本課的重、難點是聯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認圓柱和圓錐體的物體,并能抽象出幾何圖形的形狀來。而突破這個重、難點首先要理解“點動成線”和“線動成面”兩個概念。小學生的抽象思維有限,而且他們更樂于在活動中接受知識、完成學習任務。于是筆者組織了一個小游戲,讓一組十個學生,每個學生都當一個相同的點,然后按照相同的順序開始動,學生興趣盎然,很快就理解了點動成線的概念。然后又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演示線動成面的道理。這個過程中所有學生都頗感興趣,更好地掌握了概念的實質,達到了相應的教學目標。
二、設置相應難度的問題,給學生思考以方向
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更容易被成功所鼓舞。因此,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為學生設置“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問題,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當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時,也就更有興趣進行下一步的學習。設置課堂提問時要把握兩個原則,即圍繞重、難點原則和學有所得原則。其中,圍繞重、難點原則是課堂問題設置的根本原則。
例如,教學“認識圖形”一課,筆者讓學生通過觀察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三棱柱形狀的實物認識相應的平面圖形。首先讓學生用手中的物體放在紙上畫出它的每個面,進而讓學生認識這些圖形,并進一步感知立體圖形的構成。依據學有所得的原則,筆者給學生提出問題:上述圖形有什么特征?繼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以推動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深刻理解。
三、完美表達和展示,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個性較為開朗,而且學生群體中的人際關系較為融洽,在課堂教學中也樂于在同伴面前展示。從學生角度來看,只要教師能夠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那么完美表達和展示便順理成章。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的表達欲望,并且給學生創造平臺、提供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充分的思考和探究之后完美表達和展示。
例如,教學“圓柱的表面積”一課,筆者先讓學生思考圓柱的表面積和長方形面積的關系,然后讓學生說出他自己的理解,并說明原因。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圓柱表面積計算公式的由來。這樣教學,順利地突破了教學難點,同時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總之,教師對課堂教學策略的選擇成為一個師生共同探討的話題。教師對教學策略的選擇已經不能單純地從自己的教學行為出發,或者從課堂組織的角度去思考,更多要從學生的角度去衡量。有些能夠促進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教學策略其實并不能夠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有些教師用起來得心應手的教學策略甚至會阻礙學生的思考。因此,只有提高教師對新課標的解讀能力和課堂教學的把握能力,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才能確保教學質量的提高。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