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興
【關鍵詞】 音樂教學;學生;自主學習;
轉變;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21—0120—01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勢在必行。那么,如何才能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呢?
一、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激發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實現自主學習
首先,要創設情景。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愉快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失為一種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好方法。例如,在教授小學一年級第二冊《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課時,我在課之前就把教室布置成“草地”,學生一進教室就能沉浸在一種優美的氛圍中。我以聊天的方式,讓學生感受春天到來的變化,想象草原的美景,然后我以導游的身份導入,以草原的美景和悠揚的歌聲邀請小朋友去草原做客……這樣自然引入課題,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興趣高漲,學生坐在“草地上”既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又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加強了師生情感交流,為學生自主主動進入角色創設了條件。
其次,要學會引導。教師要將學生的“被動狀態”喚醒,引入“主動狀態”,讓他們樂于演唱,樂于表演,樂于創新。如,在教唱歌曲《生長在祖國的懷抱中》時,我嘗試讓學生自學歌譜。先熟悉歌曲的所唱的內容及歌詞,然后再給歌曲分段,熟悉歌曲的曲式結構,在瀏覽曲譜的同時找出樂曲中的典型節奏,之后再逐步學唱旋律。最后,我請平時音準和節奏較好的學生來跟鋼琴唱一遍旋律。很快,其他學生也爭先恐后地要唱,我抓緊小學生急于表現自己的這種心理再請部分同學來唱旋律,很快在鋼琴伴奏下,學生輕松而又完整地唱熟了曲譜。整個過程都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單獨完成的,這樣教師省心,學生開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課堂效果。
再次,要注重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要堅持鼓勵與誘導相結合的方法,排除學生學習音樂的心理障礙,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學習音樂的信心。要讓學生知道,只要經過努力,就能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就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為創新打下良好的認知基礎。
二、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必要條件,是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創新的必要條件。民主、寬松、和諧的音樂課堂要求教師要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教師不僅是引導者、參與者,而且還是學習者。例如,在教學歌曲《我愛我的家鄉》時,我先讓學生分析歌曲中的“家鄉”指的是哪里,大家都說是我們的祖國。之后,我讓學生以“我愛我的家鄉——張掖”為題,重新創編歌詞。教室里立刻沸騰起來,同學們的情趣高漲,個個躍躍欲試。我把學生分成幾組,要求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先進行討論,讓后自行演唱創編好的歌詞,演唱形式不限。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非常熱鬧,教室的演講臺變成了學生施展才華的舞臺,每個組創編的歌詞都不盡相同,各具特色,演唱的形式也豐富多彩。有一組學生這樣唱到:我的家鄉是個好地方,背靠祁連山,那里有香甜的蘋果梨,還有美麗的裕固大草原,黑河水養育了我們美麗的家鄉。學生表演時的陶醉與投入,讓我難以忘懷。這堂課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歌詞的理解,同時還讓學生充分感到了合作、創造、表演的樂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三、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個性化的學習
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的實踐過程。學生是自主、獨立的個體,是有感情、有個性、有靈性和創造性的個體,同時也是發展著的、有差異的個體。不同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想象都會有一定的差異。因此,我們應轉變學習方式,要讓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暢所欲言、無拘無束,真正處于主體地位。例如,在教學歌曲《鳳陽花鼓》時,我先示范唱歌讓學生仔細聆聽,然后讓學生討論歌曲的基本情緒,大家都覺得這首歌速度較快,節奏感又強,應該唱得歡快、活潑。可有一位學生卻說:“這首歌的演唱形式雖然是邊歌邊舞,但情緒卻是十分的凄涼的,因為他們是被生活所迫才出來賣唱的,怎么高興得起來?”大家也覺得有道理。又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說:“現在都21世紀了,鳳陽人民的生活早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用歌來贊美新生活,應該唱出喜悅。”最后,我讓學生把兩種處理的方式都演唱了一遍。學生們通過用不同情緒來表現歌曲,從中體驗到了演唱的樂趣,創新的樂趣。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