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小毛
【摘要】本文首先就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進而提出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做到以生為本,旨在全面推進小學語文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以生為本;問題與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語文教育是培養學生文學素養與人文情懷的重要學科之一。因此,在當前素質教育全面推行和新課改的背景之下,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做到以生為本,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進行自主的學習是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努力思考的問題之一。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生大多被動進行學習
以生為本的教學課堂應該是指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合作,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學習語文知識過程。但在教學實際操作過程中,一般都會出現學生之間相互溝通不暢、堅持己見、不懂分享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語文教師開展以生為本教學模式的效果。語文教師單方面強調合作學習,而學生不理解教師的做法,加之每個學生存在基礎知識掌握不一樣等個體差異,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被動情緒,嚴重影響了學習的開展。
(二)教師缺乏相應的引導
眾所周知,教師都是開展學習的主體,特別是對于自控能力和學習能力都還較差的小學生而言,教師的引導作用就顯得更加明顯。目前,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并沒有很好地發揮引導作用,而是過度強調學習結果,忽略學習過程,導致語文教學程序化、形式化。部分語文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無法很好地把握學習方向,未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考證,盲目制定學習目標,學生學習效果不明顯。
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做到以生為本
(一)讓學生學會動腦,主動進行學習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課堂中,教師要讓學生勤于動腦,并且鼓勵學生對教師的講解內容提出質疑。因為教材的編寫不是完美無缺的,教師的授課也不可能無懈可擊,教師應該讓學生充分進行思考和自學,對于思考中發現的疑點進行記錄,課堂上教師設置統一的提問時間,讓學生提出問題。
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合理地推測,讓其他同學一起進入疑點的思考環節。只有這樣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此外,學生在教師循序漸進的引導下,會逐漸養成良好的“質疑”的習慣,這個習慣讓學生不盲從并隨時都能保持自己的觀點。如講授《火紅的楓葉》時,有的學生就會提出:“老師,樹葉全都是綠色的,為什么楓葉是紅色的?”這時教師應當先表揚學生,然后再給學生講解楓葉之所以會變紅的原因,進而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精神。
(二)注重學生的發展,強調師生之間交流的重要性
由于傳統的教育理念一直比較忽視對小學生學習過程中自主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的氛圍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很少得以發揮?,F如今提倡的以生為本的課堂形式,要求教師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視,關注學生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對學生給予足夠的信任與支持,讓學生能夠具有獲得思考、創造、表現及成功的機會。只有這樣的課堂環境,學生才會感受到自己受到了重視和關注。
此外,在構建以生為本語文課堂的時候,語文教師還應該注意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師生之間能夠溝通交流的氛圍。讓學生覺得教師是自己學習的領路人,同時也是自己可以信任的朋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保證課堂教學的民主性,給予學生更多的空間發揮空間與實踐,尊重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或者其他方面的表現,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挖掘蘊藏在學生身上的巨大的潛力,激發學生更多的學習動力。
(三)引導學生充分想象,讓學生主動進行學習
眾所周知,想象力是創造力的源泉,沒有想象力的課堂勢必會變得死氣沉沉,學生的學習過程也就僅僅變成了對教師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因此,在構建以生為本的小學語文課堂時,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對于教學的內容進行充分、合理的想象,讓學生在想象中找尋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跟隨別人的看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給予了學生足夠的想象與思考的空間,才能使學生主動求異,找到想象與思考的樂趣。
此外,語文教師在進行以人為本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例如,教師在講授《可愛的草塘》一文的時候,就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找尋自己最喜歡的學習思路與學習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會發現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學習過程,有的學生采取的是邊看插圖邊讀課文的形式,而有的學生采取的是畫出關鍵詞來幫助自己理解課文的方式,有的自己進行著課文的勾畫,有的是組成小組進行討論。這樣的語文課堂無疑是以生為本教學模式的最佳范本。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完全尊重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安排自己的學習,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提高了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這個過程是學生成為學習主人的過程,也是教師構建以生為本語文課堂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會到了學習方法的多樣性,也可以幫助教師在學生多角度的思考中得到不一樣的啟發。另外,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將生活與學習進行有機的結合,將語文教學與社會、自然相互融合,打破課堂單一教學的局限性,讓學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和大自然進行親密的接觸,讓學生通過實地走訪、自我感受等方式拓展自己的視野,增強自己的見識,使得自己的語文綜合素質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得以提升。
三、結語
小學語文教師在構建以生為本教學課堂的時候,要始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讓原本學生的被動學習變成現如今的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想象力活起來。只有這樣,以生為本的語文教學課堂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使得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全方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羅應純.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做到以生為本[J].科學咨詢,2014(9).
[2]魏郁蕓.“以生為本”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12(2).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