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林 束華娜
摘要:高等教育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陣地,承擔著理論體系構建和人才培養的重任。但是,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存在一些與保護實踐脫節的現象,是高等教育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面臨的重要問題。同時,高等教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妥善處理與其他保護力量如政府、新聞媒體、社會資金、行業協會的關系,探索彼此雙向的有效聯動,努力實現保護效能的最優化。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高等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社會力量;角色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104(2015)04-0223-03
高等教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非遺”保護理論體系構建、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現實保護工作中,還普遍存在著對高等教育在“非遺”產保護角色與作用認識不清,對其所承擔的責任和功能認知不明的現象,這嚴重影響了高等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發揮,影響了社會整體保護合力的形成,使得保護工作所急需的指導理論和人力資源在某種程度上處于一種缺位狀態。為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解決高等教育在“非遺”產保護工作中的角色及其實現途徑問題。
一、高等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角色
高等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主要承擔兩種角色: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體系的主要構建者,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人才的主要培養者。
(一)高等教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體系的主要構建者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名詞在國內學術界出現可以追溯到1997年詹正發發表在《武當學刊》(第17卷第4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一文。但是,其并未引起國內學術界的關注,直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0年正式設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杰作名錄》項目,且昆曲在2001年的首屆評議中入選,國內學界、社會團體和各級政府的參與熱情才真正被點燃,加上新聞界的推波助瀾。“非物質文化遺產”遂成為國內民眾普遍關注的一個重要的學術概念和文化現象。但是我們也看到,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時間所限,我國專門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的學者較少且學科背景多而雜,缺乏整體的研究視野,導致基礎理論研究相對滯后,微觀研究勢頭較強而宏觀把握相對不足,真正具有穩態知識譜系的規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體系尚未建立。從近十年來的統計分析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成果無外乎兩類。一是學者把各自原從事的專業作為出發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研究,從而豐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視角。二是學者以各自原從事的專業為落腳點,把逐漸形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和方法應用到本專業研究,豐富了原專業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這就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學術話語不盡統一,研究視角稍顯紛雜,立論言說互不支撐的現狀。當然,學術界也有一批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王文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苑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烏丙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方法》等,但這些論著多側重于教材建設和操作指導,其研究廣度與研究深度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理論研究的系統化建設是不相符的。所以,強化基礎理論研究,擴大研究視角,提升研究水平,完善理論體系,將是今后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及科學化建設面臨的核心問題。
為滿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人才需求,高校的專家學者,應承擔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逐步成長的重任,把規范理論研究和理論體系建設作為首要任務。高等教育凝聚了相當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專家學者,無論在學歷層次還是理論水平上都可擔當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體系構建與完善的重任。因此,高校完全可以有組織有計劃地系統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根本上構建和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體系,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一個學術概念成長為一個學科,從而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缺少高度綜合的基礎理論的知識體系作為支撐”的困境。
(二)高等教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才的主要培養者
“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是國家系統教育內容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作為國民教育序列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應當擔負起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才的重任,這既是高等教育作為教育形態與生俱來的義務,也是法律所賦予的必須擔當的責任。高校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才,主要在兩個層面進行。第一個層面是專業人才的培養,如高素質的理論研究人才,高水平的一線工作者,優秀的傳承人。尤其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高素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研究人才是保護工作的基礎,我們當前的保護工作走了不少彎路,很大程度就是因為理論研究人才的匱乏而導致理論研究的不足。第二個層面是培養廣大民眾的自覺保護意識,提高最大范圍的廣大民眾的認知度,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為一種自覺活動,促進長效性保護工作的開展。
二、高等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角色實現的途徑
(一)充分發揮人才與學科資源優勢,積極構建中國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體系
高校是優秀人才集聚地,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構建的策源地。因而,高校應充分調動不同學科背景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問題,組建研究團隊,在考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歷史的基礎上,從國情實際出發,充分借鑒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成果,構建中國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方法與體系。
與此同時,在理論研究的過程中,高校要充分匯集全社會力量,要著眼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性強的特點,將田野調查方法、共時調查法、歷時調查法及相關的保護理念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之中,要吸引民間優秀傳承人直接參與理論研究,為理論研究提供更多素材,增強理論研究的實踐性。
(二)調整高等教育課程內容結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有機融合
考察人才培養的現狀,我們發現一個致命的問題:系統地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理論知識教育的學生,普遍缺乏與之密切相關實踐類課程的學習經歷,導致學習的理論知識嚴重脫離實際;相反,接受過相關實踐類課程活動的學生。普遍缺乏接受系統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的機會,以致于停留在對技術和項目的淺顯理解層面,無法讀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景知識和社會價值。如此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相關教學內容的重大缺失和理論教學與實踐課程的不平衡,將導致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健全,其以后將要承擔相關業務工作勢必受到影響。為解決這一問題,高校應主動調整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的相關課程,在強化基礎理論教育的同時,加大實踐類課程的比重,讓受教者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中不斷地驗證基礎理論,并在實踐中找到基礎理論的結合點,做到理論研究上頂天,保護實踐上立地,真正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為一種擁有理論高度并接地氣的學科和工作。
(三)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改革,推進多種培養方式的有機結合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教學過程中,高校可根據具體學校和區域文化實際,把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啟發性、針對性、綜合性于一體的新型教學方法融入教學過程之中,把部分課堂教學移到非物質文化保護的田野、傳習所、展示所等場所,通過實訓、示范、交流、研討等方式,構建師生共同參與、生動活潑、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能并舉、課堂教學與實習實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最終還是要落實到高水平的一線工作者身上,一線工作者的水平將直接決定保護工作的真實績效。保護實踐中,不少地方出現“保護成了一種新的破壞”的現象,恐怕與一線保護工作者的水平欠缺有很大關系。在人才培養實踐中,高水平的一線工作者可以通過訪問學者、在職研究生班、本科繼續教育、短訓班等多種方式接受再教育。鑒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還沒有列入本科專業目錄的現狀,也可以嘗試在相關學科中探索相應的本科層次的教育。各種形式的短期培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補充形式,可以解決由于專業教育的門檻高、程序復雜而不能接受專業教育的工作者的求知需求。因而,選擇時機舉辦短期培訓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保護工作的人才缺口之急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才的培養可以突破其他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不斷探索,實現職前培養與在職培養、專業人員培養與輔助人員培養相結合的新模式。
三、與其他保護力量聯動,實現整體保護效能的最優化
高等教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保護力量如政府、新聞媒體、行業協會、社會資金等是密不可分的,高等教育要緊緊抓住資源共享、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發展的基本要求,推動高等教育與其他部門共同制定理論研究與培養目標,推出系列研究成果,精心設計課程體系,組建教學團隊,多方共建實踐平臺等,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的開展。
(一)高等教育與政府有效聯動
高等教育在某種意義上是政府力量的一種延續,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對社會的引領作用,其在很大程度上擔當著政府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先行者的角色,同時又在政府指導下系統傳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關知識。高等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構建與完善方面的能力,正是政府高效開展保護工作所需的參謀和智囊。高等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方面的義務,也是最有效傳達政府保護理念的途徑。當然,政府在保護實踐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也就成為高等教育學術研究關注的焦點,因而政府保護工作的需要也就成為高等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的方向。在保護實踐中。政府也不斷驗證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成果,并用自己的保護實踐不斷影響高等教育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圍。
(二)高等教育與新聞媒體有效聯動
高等教育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受教育者關于本土文化,尤其是容易被忽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和傳播自覺,提高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力和參與熱情,同時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事業造就大批人才和受眾,為繁榮新聞工作提供一定的人力支持。新聞媒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發現的一些問題,也逐漸進入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的關注視野,并為高等教育提供不少教育素材。
(三)高等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行業協會有效聯動
高等教育所開展的教育活動是在傳承主體開展專業性傳承的同時,在另一個平臺上對更大范圍的受眾開展的普惠性教育,是對行業協會和傳承人開展相關傳承活動的良好補充。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行業協會在高等教育的指導下可以更好地系統開展宣傳、展示、教育、傳播、研究、出版等活動,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要求制定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原材料、傳統工藝流程和核心技藝方面的相關標準和規范,開展行業管理、行業服務、行業維權等工作,通過行業自律和行業監管,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健康發展。
此外,高等教育還要處理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資金之間的關系。鑒于政府建設任務較重,因而不可能長期承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所需的大量資金,勢必會鼓勵其他資金力量積極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來,社會資金便是其中最大的資金力量。但是由于社會資金的自利性決定了其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自身利益,參與保護工作不過是其最終獲得收益的方式或者途徑。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資金會出于塑造品牌的需要,會有針對性地設立一些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課題,通過提供課題研究資金的方式吸引高等教育參與研究。同時,高等教育通過有針對性地開展系列的培訓活動,在不斷壯大各種保護力量的同時,也為社會資金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智力支持。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的成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社會資金過于注重自利的本性,避免對具體保護項目造成新的破壞。
總而言之,高等教育能夠通過系統的理論研究,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體系的構建和學科化建設,能夠通過多種形式的人才培養,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需的智力資源,能夠通過與其他保護力量的有效聯動,實現整體保護效能的最優化。
(責任編輯:帥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