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堅
摘 要:在“減負增效”的“變”與“不變”中,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完成教學任務,這值得每一位教師認真思考。立足“減負”這一事實背景,從課堂各個環節著手,思考“增效”的策略。
關鍵詞:減負增效;高中語文;教學效率;課后作業
減負令的推行,其最突出的表層現象就是課時明顯減少,學生課余時間增多;但是,減負令的推行,有兩點并沒有改變,一是教學內容沒有減少,二是考試競爭的事實沒有改變。關于高中語文“減負增效”的問題,我們在思考的時候必須結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現實中實際采用的評價機制、教學對象的學情、學校教育資源狀況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探究。
一、普遍學情
在減負令推行之前,大多數學校都會上“夜課”,在周六及節假日進行加課等,高中年級語文課每班每周通常會增加6~8節
(畢業班還要多一些);推行減負令以后,根據課標要求,每周為4節,即現在的課時只有原先的一半多一點,且現在已經沒有兩節語文課連上的情況,也就是說學生基本上就沒有隨堂寫作(指完整的大作)的機會。
二、增效途徑
減負增效的話題背后是一個“變”與“不變”的權衡,等于是花相當于過去一半的時間,完成100%的事情,其實,從完成的“量”來講,只不過是與過去持平;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不能做到“增效”,就將面臨“滑坡”的困境。作為教師,思考各個教學環節的有機整合、利用,這非常有必要。
1.提高課堂45分鐘效率
從目前情況來看,每周每班只有四個45分鐘,已經不可能再有額外的課時,因此每一分鐘都很寶貴,現實已不允許師生在課堂上有任何的時間浪費。對于老師來講,備課環節中首先要教學目標明確,方向性強,應明確一堂課的重點是什么,明確學生要學到一個怎樣的程度,教師要大膽取舍;其次,在這一前提下,設計好完成步驟,即進行有效的問題串設計,避免課堂上的隨意發問、無效提問,同時也很好地體現出課堂內在邏輯而避免不科學的跳躍;最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用問題帶動思考,用思考形成思維進而“抓住”學生。
2.課后作業精細化
非畢業班常態教學下的作業,其功能主要是對課堂知識掌握與運用的能力進行培養。盡管現在學生的課余時間相比以前多了許多,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就應該布置大量作業來彌補課時的不足。關于課后作業,教師首先要明白一個道理,有些作業學生完成后還需要老師講評,在有限的課時下,既然老師沒有那么多課時來講練習,有些明知道做了講不了的練習就別布置;其次,布置作業時注意知識鞏固性作業和能力培養性作業相結合;最后,課后作業,在鞏固課堂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還應結合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甚至結合考試動向等進行合理布置。柳斌曾作這樣的描述:“語文教材,基本上都是由課文、語文知識、練習三部分組成,其共同的特點是以課文作為教材的全體,知識作為一個體系,按知識體系組織課文,少量的練習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理解知識的。”
3.用足用實早讀時間
語文教學的增效不僅體現在傳統意義上的45分鐘課堂教學,它應從整體上考慮,應作為一種整體的資源來挖掘,其中,早讀時間也是重要組成部分。從目前來講,每班每周語文早讀有2~3次,每次為40分鐘,時間還算充裕,早讀課以學生自讀為主,但自讀不等于亂讀。
4.課后加強“補償”教學
減負令的實施,對于一部分學生來講是好事,自由支配的時間多了;但對于另一部分學生,特別是不自覺的學生來講,未必是好事,也就是說容易造成兩極分化,且差距拉大。
三、細節突破
在當前“減負”的背景下,上述的“增效”途徑也只是就常態教學環境下各個環節上的探索思考,在實踐的過程中或許還會碰到一些困難和問題,需要教師緊扣教材專題,巧用教學機智,在容易出現新問題的方面尋找突破口。
1.避免教師課堂一講到底
課堂容量的增大,致使學生思維跟不上課堂節奏的時候,教師如果處理不當,容易導致“填鴨式”的現象出現,反而使學生喪失學習自主性。
2.避免學科課后遭受排擠
各科課時都在減少,大部分理科老師會用作業彌補課時的缺失,這種情況下,課余時間語文學科的學習時間容易被理科擠占。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布置課后任務時,一方面,要用探索性的問題去吸引學生,甚至開發適合學生課余學習的相關課程,況且,“通過參與課程開發,教師獲得專業發展機會,促進了教師專業化成長”;另一方面,純粹基礎性的內容必須在第二天及時檢測,當然,語文課后任務也要適量。
3.避免學生課后浪費時間
減負增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但這一做法如果放到二、三流的普通高中,很有可能出現為數不少的學生因課后放松要求而完不成任務。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89.
[2]鐘啟泉,崔允漷.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師范生讀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7.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