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瀚鋒
摘 要:當代課程觀注重學習者在學校環境中的全部經驗,課程不再被看作單向的傳遞過程,而是在雙向的互動實踐中獲得“經驗”的過程。通過實踐,探究了用活動提升教學效果的方法,在活動中采取學生自主學習、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等方式來促進其成長,從而創建新時期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自主學習;動手操作;小組合作
葉瀾教授指出: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堂教學的價值觀需要從單一的傳遞教科書上呈現的現成知識轉為培養能在當代社會中實現主動、健康發展的一代新人。
社會不斷發展,課程的含義也日益拓展。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課程觀注重學習者在學校環境中的全部經驗,學校生活中那些非學科的“經驗”受到了重視,課程不再被看作單向的傳遞過程,而是在雙向的互動實踐中獲得“經驗”的過程。
蘭州市第二十七中學從2011年開始陸續創建定向越野、無線電測向、航模、機器人等社團并開展活動。這些活動不但便于設計各種項目或比賽,而且能夠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有更多的自主體驗,從而培養了學生的進取精神、團隊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等各種能力。
這些活動項目富有挑戰性,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能夠迅速投入并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活動以小組形式展開,并且引入競爭機制,學生在小組活動中要考慮如何能與同伴更好地溝通、合作。比如在無線電測向社團活動中,筆者將學生分為A、B兩組,A組負責藏匿電臺,B組負責尋找被藏匿的電臺。其間,A組成員迅速討論、交流,快速藏好多部電臺;B組尋找電臺,為了找得更快,內部迅速劃定每個人尋找的地理區域,共同合作完成任務。作為指導老師的我則在旁組織、參與小組討論,也給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負責比賽計時。在活動進行中我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鼓勵遇到困難的學生,適時給予引導。在B組找完電臺后,我將大家集合在一起,總結分析大家尋找電臺快慢不同的原因,電磁波發射、傳播與接收的規律、特點等,也讓在活動中有突出表現的學生給大家講講自己的經驗。然后A、B兩組交換任務,由B組藏電臺,A組尋找。學生在活動中邊學邊做,邊體驗,從而提升了小組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溝通的能力并獲得相應的理科知識。
在機器人社團活動中,我先給出具體任務,比如制作一個能夠穿越指定區域(迷宮)的機器人,用時最少的小組勝出。學生合作制作機器人,各小組做出的機器人形態多樣、風格迥異。比賽中我也會參與討論,適時總結出各小組的成功之處,以供其他小組借鑒參考。比如引導學生發現,制作的體軀較大的機器人雖然看起來威猛英武,但是在通過彎道等處時明顯沒有小巧的機器人靈活精確,從而引發如何用最少的材料、最精簡的設計來達到所需實現的效果的思考。大家不斷討論,修改設計,修正程序。有的小組借助迷宮地面上的黑線,利用光電傳感器,設計出能夠識別地面黑白明暗的機器人來穿越迷宮;有的小組給機器人安裝上聲音傳感器,利用人發出的口令讓機器人前進拐彎;還有的小組設計好精確的時間,前進幾秒左轉,再走幾秒右轉……不斷探究,不斷創新,不斷進步。
麻省理工大學的Seymour Papert說:“優秀的教學將不是去為教師尋找更好的教學方法,而是給學生創造更好的建構機會。”
這些科技創新社團提高了學生的科學技術素養,引導學生融入科學技術世界,在小組合作中增強了社會的適應性,培養了學生的設計理念,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欲望,強化了學生手腦并用的能力,發展了學生實踐創新的能力。
麻省理工大學的Mitchel Resnick說:“在未來社會,成功與否的根本因素并不是信息與知識,而是創造力。”因此,教育者應該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激發出其創造力,使他們更容易適應創新型社會形態。從“活動中學”即在動手做的過程中學習消化書本的知識,再加以老師的從旁引導協助,從而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總結以上經驗,創建高質量高效課堂,深入推進課程改革,課堂教學的開展應注重以下幾點:
1.從創設情境、激發動機切入,全程調控。把教學情境的創設作為教學程序安排中的重要“事件”,讓教師的意圖隱匿在情境的背后,不僅有利于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使其“學會學習”,而且能使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充滿情趣和一種內在的精神自由。
2.用自主學習,嘗試探究啟動,教師相機引導。啟發學生的自主積極性離不開教師設置一定的情境,并引導置身于情境中的學生自己去嘗試與探索,然后獲得體驗。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在關鍵處要言不煩的啟發和恰到好處的點撥都是不可或缺的。
3.讓質疑問難、商議討論在前,尋求共識。學生在自主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提出渴求解決的問題,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商議,達到“視野融合”,這樣的教學設計既尊重了學生獨特的經驗,發揚了教學民主,同時也給了學生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和
自由。
4.以活動參與、實踐操作引領,總結提升。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是新課程實施的要求。在教學程序的設計中,要讓活動教學和綜合實踐成為引領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一環,要把學生的活動參與、實踐操作放到突出的位置,通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活動中學”,促進外部操作向內部的心理結構轉化。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最后讓我們用蘇格拉底的一句話來思考自己的教育,“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參考文獻:
[1]葉瀾.時代精神與新教育理想的構建[J].教育研究,1994(10).
[2]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05.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