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勝保
摘 要: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當前大部分高中物理教師,在課堂上采取“滿堂灌”的傳統教育方式,把學生當作容納知識的機器,沒有親自參與課堂教學的權利,教師是控制者、操縱者,學生是被動者、接受者。如今,新課改提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基于此,教師應努力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認清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重點彰顯學生主體性,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為學生的自主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高中物理;主體性;導學案;教學手段;問題情境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和汲取知識的過程,學生若想牢牢地掌握所學知識,就得親自體驗學習過程,《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中也提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的教學理念,所以,身為高中物理教師的我們,必須摒棄以往以自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彰顯學生主體性,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那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彰顯學生主體性呢?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研究,對此問題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制定預習導學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導學案是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式,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載體,以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它使教學過程由原本的“教”變為了“導”,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學習接受者,而是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探究者,實現了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和諧統一,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所以,作為一名高中物理教師,我們不必在課堂上向學生講授、灌輸各種物理知識點,而是給學生制訂一份預習導學案,讓學生根據導學案中的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從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比如,在學習“牛頓第二定律”這節內容時,我就給學生制訂了這樣一份導學案:(1)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 (2)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 (3)牛頓第二定律表達式中各物理量的準確含義:F: m: a: (4)牛頓第二定律所具有的“四性”是什么? (5)牛頓第二定律的適用范圍是什么? 然后,讓學生在這份學案的引導下,對牛頓第二定律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分析與探索,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有效運用教學手段,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
傳統的教學課堂,教師在黑板上列舉各種物理概念、公式、法則等,學生進行死板記憶,教師沒有給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中的機會,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主體地位喪失,而且十分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吸收,所以,身為高中物理教師的我們,應有效運用教學手段,給學生提供親自體驗、主動體驗學習過程的機會,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以此彰顯學生主體性,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
比如,在學習“行星的運動”這節內容時,我就讓班里學生自由結合成小組,然后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查閱和搜集有關本節內容的知識,如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布拉赫、開普勒等科學家對行星運動的研究過程以及一些天體運動的圖片和視頻資料等等,并將所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課堂上,每組派出一名代表對整理的資料進行總結性陳述。這樣,我通過讓學生結合成小組,并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對學習資料進行查閱、搜集,一方面做到了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彰顯了學生主體性,另一方面鍛煉了學生對知識信息的搜集能力和分析能力,且使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提前熟悉和了解,為本節內容的教授做好了鋪墊。
三、創設良好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
傳統的物理課堂教學存在的最大一個缺點是,教師將物理結論直接灌輸給學生,忽視學生自己的發現和創造,忽視學生的自主研究和探索,久而久之,學生就喪失了物理課堂的參與意識,且沒有創新性的思維活動。著名哲學家鮑伯爾曾說:“正是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去實踐、去觀察?!睕]錯,疑問是學生開始思考的源泉,有了疑問,學生才會有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所以,身為高中物理教師,我們可以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出富有價值的問題,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比如,在學習“圓周運動”這節內容時,一上課,我首先引導學生列舉了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圓周運動的實例,然后,提出以下兩個問題“這些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哪些運動得更快?我們應該如何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能否說出自行車的大齒輪、小齒輪、后輪上個點運動的快慢?”這樣,我通過提出這兩個問題,創設了一種問題情境,拓寬了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給學生創造了發表見解的機會,既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又能使學生對本節內容有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綜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體驗學習過程,彰顯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如此,才能構建出高效的高中物理課堂,使學生成為具備較高物理文化水平和科學素養的人。
參考文獻:
[1]賈鵬.高中物理課如何實現學生主體參與式教學.神州,2012(10).
[2]王偉偉.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自主活動的實踐研究.上海師范大學,2011-05.
編輯 李建軍